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学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结构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结构研究 摘 要: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其职业适应能力与社会化水平的提升。现代教师要想保持良好的职业适应与健康的心态,在心理素质方面需要具备自知、自信、自强、爱心、负责、耐心、敬业、乐业、创新、乐观、开朗、坚强等心理品质,同时,还必须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交往协调能力、主动协作能力、积极应变能力、承受挫折能力、调适情绪能力以及强大的职业动力。 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品质;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整体素质的核心,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学教师保持良好职业适应的前提,是拥有健康心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也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中学教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明确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结构对教师的准入、培养、评估及自我修养关系重大。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上,在教育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总和,包括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两大部分”[1]。张承芬运用隐含研究方法揭示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结构,认为创造性、责任感、教育效能感等21项特性是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2]。丁新胜认为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三个基本维度构成[3]。 本研究赞同肖汉仕教授的观点,认为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职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统一。教师的心理素质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也要兼顾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这一特殊的职业要求。中学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还要育心,需要扮演经师、人师以及心理辅导师的角色,这些职业特点对现代教师的心理素质也自然会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心理素质的界定既要考虑其作为社会人的一般要求,也要考虑教师的职业特点。 根据肖汉仕教授提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结合中学教师这一特殊角色,从承担好教书、育人及育心的客观需要出发,要想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中学教师的心理素质也应该包括以下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 一、中学教师应有的心理品质 这里所说的心理品质主要指性格特征,包括中学教师对自己、对学生、对工作、对生活的相对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方式。作为中学教师,在性格品质方面需要努力具备以下几方面: 1.对待自我:自知、自信、自强 自知是指需要教师拥有正确的自我观,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拥有自知之明,既能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能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局限,这是自我发展的基础。自信是相信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有一定的自信心,具有职业效能感。自强是保持进取精神,不断向上发展、成就事业的基础。 2.对学生:爱心、负责、耐心 教师要有对教育对象无私、公平的爱心,与人为善;对全体学生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责任心;在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活动中具有诲人不倦、不厌其烦的耐心,避免冷漠、急躁、推卸责任等不良情绪与行为。 3.对工作:敬业、乐业、创新 教师对待教育事业要具有认真、负责、勤奋、务实的敬业精神;对教育等职业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爱好,能真正在教育、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体验乐趣,获取成就感、幸福感,能自我预防职业厌倦感;另外在教育活动中不满足现状,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能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新时代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不至于行为被动、方式方法过时、思想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落伍,能够保持良好的职业适应性。 4.对生活:乐观、开朗、坚强 教师要乐观、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生活,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广阔的胸怀、豁达的态度、理性的观念,以便保持积极的主导心境;屑崆康囊庵荆难而上,不轻言放弃,遇挫不折、受气不馁、事多不烦、处变不惊,得荣不拘骄,遇冷不灰心,与此同时,也能保持必要的灵活性。这既是生活中的健康心态,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 二、中学教师应有的心理能力 1.较强的认知能力 (1)精确的感知能力。教师要能客观反映自我、他人及社会现实,而不主观臆断、夸大其辞、以偏概全、将可能视为肯定,将想象当作现实,自觉避免戴“有色眼镜”感知现实,想当然地仓促下结论而歪曲现实,以免产生误解、歪曲。 (2)良好的记忆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所任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对其他有价值的信息能敏锐获取、有选取地储存、迅速提取、准确再现。 (3)理性的思维方式。教师从思维品质上需要力求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从思维习惯上避免单向思维、机械僵化、多疑多虑、绝对化要求、走极端、消极预测、自我中心、笼统判断、苛求完美等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4)创造的想象能力。教师既要立足现实,又要不拘泥于现实,从而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实践。 2.必要的适应能力 所谓适应能力,主要指保持对社会以及职业的积极适应状态所必需的心理方面的能力,这是教师保持角色适应以及社会适应的基本要求。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