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给巴特勒的信课件语文版.pptVIP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给巴特勒的信课件语文版.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给巴特勒的信课件语文版

* 16 给巴特勒的信 雨 果 一、新课引入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新课讲解 圆明园概况 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二、新课讲解 字词注音 赞誉(yù) 晨曦(xī) 瞥见 (piē) 恍若(huǎng) 珐琅(fà láng) 惊骇(hài) 箱箧(qiè) 眼花缭乱(liáo) 荡然无存(dàng) 二、新课讲解 解释词语 赞誉:赞美、称扬。 晨曦:清晨的阳光,象征温暖,光明。 瞥见:很快地看了一下,无意中看到某事。 惊骇:害怕,恐惧。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不可名状:无法用言辞形容。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毁坏或失去。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56年,英国进犯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二、新课讲解 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分析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 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深入探究 二、新课讲解 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的?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4.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深入探究 二、新课讲解 第3段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深入探究 二、新课讲解 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它是怎样消失的? 被两个强盗——法兰西、英吉利毁了。 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窃。 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谴责的态度。 深入探究 二、新课讲解 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深入探究 二、新课讲解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品味语言 二、新课讲解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