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隧道施工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
摘 要:本文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总结隧道施工的相关特点,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近接电缆隧道施工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注意问题。
关键词:近接隧道;隧道施工;影响区
1.概述
进入 21 世纪,我国借鉴国外各大城市发展地下交通的成功经验,在一些城市也相继投入巨资用于地铁的规划和建设[1]。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地下交通体系经常从城市建筑物下方或侧面穿过,在城市中修建地下工程不仅要考虑复杂的地质条件,考虑地铁设计路线周边的各种建筑物和密布的地下管线[2]。
2.工程概况
2.1项目基本情况及水文地质
拟建220kV电缆隧道工程A标段位于广州市某地,长约2350m,本段隧道施工方法拟采用盾构法,设计隧道底板标高为-3.50~-10.50m,设计隧道洞高4.2m。本工程的临近建筑物为社区X号楼,到电力隧道结构线最近水平距离约为1.3m;西场宿舍楼到电力隧道结构线最近水平距离为1.0m,地面高程一般在7.0~14.0m之间。
根据本次勘测成果,本区间电缆隧道沿线上覆第四系地层主要为人工成因的杂填土,淤积成因的淤泥、淤泥质土,冲积成因的含淤泥粉细砂、粘土、细砂及中粗砂,残积成因的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的粉砂质泥岩和砂砾岩。
本次勘测期间,地下水位埋深为1.20m~8.20m,水位高程2.28~8.52m。
3.有限元分析
3.1几何模型
3.1.1总体模型
总体模型充分考虑隧道开挖引起的边界效应,结合实际经验,X方向和Y方向取盾构隧道直径3~5倍范围,Z方向取隧道内埋深的2~4倍。计算模型侧向加水平约束,底部加竖向约束,顶面为自由面,不加约束。
3.1.2电力隧道开挖模型
该盾构法施工采用的管片长度为1.5m,西场宿舍区间隧道全长约为102m,社区X号楼区间段隧道全长约为70.3m。故按西场宿舍区间段管节长度分67次开挖,社区10号楼区间段管节长度分49次开挖模拟盾构法施工开挖隧道道,通过钝化土体单元模拟盾构法施工过程。
3.2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荷载及边界条件
计算过程中的主要荷载包括各土层的重力及结构的重力,并约束有限元模型底部的竖向位移,计算模型各侧面的法向位移。
3.2.2土层参数及本构关系
3.2.3隧道结构参数及本构关系
本次分析的隧道结构参数及本构关系如下表2。
3.3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
3.3.1地面建筑物位移
表3为西场宿舍位移极值汇总表,表4为社区X号楼位移极值汇总表。
4.分析结论
4.1分析结论
本次分析借助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环西电力隧道西场宿舍和社区10号楼区间段的三维模型,对盾构开挖引起的既有建筑结构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估,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由分析可知,电力盾构隧道开挖对西场宿舍和社区X号楼的影响比较大,处于盾构隧道施工的强影响区,沉降和倾斜虽未超过规范限值,但施工存在巨大风险,建议进行相关措施。
(2)盾构隧道距离西场宿舍的最近距离约为1.0m,盾构隧道的开挖引起的桩的水平位移最大为64.569mm;隧道距离社区10号楼的最近距离约为1.3m,盾构隧道的开挖引起的水平位移最大值为46.400mm。盾构隧道的开挖对桩基的影响非常大,在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受到的附加水平弯矩对桩基础的安全造成巨大风险,建议进行桩基托换或者进行其他的加固措施,以防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唐胜. 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法施工工程影响分析[D]. 湘潭大学, 2015.
[2]赵凌宇. 地下隧道开挖对临近建筑物变形的影响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3]Peck R B. Deep Excavations and Tunneling in Soft Ground[J]. 1969.
[4]姜忻良,赵志民,李园. 天津地铁盾构施工对邻近工程设施影响的动态模拟[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06, 39(2): 188-193.
[5]刘国楠,张远荣,肖文海. 盾构过富水砂层对地表建筑物影响的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2011, 33(3): 243-248.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