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乐器及其所体现的文化.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经》中的乐器及其所体现的文化 摘要:《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三百零五首诗歌。所涉及到的器乐共二十六种,不同类型乐器的使用所表达的文化含义不同,对其进行归纳,主要体现在人伦教化、君子威仪、祭祀礼仪等方面。 关键词:《诗经》;乐器;文化 引言: 《诗经》又被称之为《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风》(周代各地歌谣)、《雅》(周代雅乐)、《颂》(王庭与贵族宗庙祭祀之乐)三部分内容构成,重分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面貌,其文化价值、史学价值、音乐艺术价值丰富。因此,就音乐领域而言,加强对《诗经》的研究与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特定时期所具有的音乐文化,掌握中国古代音乐存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诗经》中的乐器为研究对象,对其所体验的文化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诗经》中的乐器 《诗经》中涉及懂啊的乐器共二十六种,分别为“鼓”、“琴”、“瑟”、“钟”、“”、“簧”、“埙”、“笙”、“箫”、“应”、“田”、“南”、“雅”、“磬”、“管”、“贲”、“镛”、“篪”、“”、“”、“圉”、“”、“”、“”、“”、“钲”[1]。 其中“鼓”、“瑟”、“钟”、“琴”等为《诗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乐器,均超过五次以上,其次是“磬”(出现过四次)、“”(出现过三次)、“笙”(出现过三次)、“簧”(出现过三次)等,而、篪、镛、管、埙、等出现过两次,其余则出现过一次。 由《国语》可知,在中国古代对乐器进行划分时,常根据乐器材料将乐器划分为“金属乐器”、“土制乐器”、“木制乐器”、“革制乐器”、“石制乐器”、“丝制乐器”、“竹制乐器”与“匏制乐器”八种类型。而《诗经》中的乐器依据乐器材料分别属于以下几种类型:其一,“钟、镛、南、钲”金属乐器;其二,“缶、埙、、磬”土质乐器;“箫、管、篪、”竹制乐器;其三,“笙、簧”匏制乐器;其四,“、圉”木质乐器;其五,鼓、贲、琴、瑟、雅、、应、田、等以革木为主要材料的综合乐器[2]。此外,除依据材料进行乐器类型换分外,也常根据乐器演奏方式将乐器划分为打击乐器(如钟、鼓、击、雅、南、应、田等)、吹奏乐器(如埙、簧、笙、箫等)、弹拨乐器(如琴、瑟)等几种类型。其中打击乐器在音乐表演中的实用性较强;弹拨乐器应用的灵活性较强;吹奏乐器演奏技巧相对复杂,但旋律节凑变化多样。 在《诗经》中,乐器出现较多的属《雅》,如《小雅?鹿鸣》中的“吹笙鼓簧,承筐是将。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小雅?伐木》中的“坎坎鼓我,蹲蹲舞我”;《大雅?板》中的“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等。其次是《风》,如《周南?关难》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唐风?山有枢》中的“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等。乐器出现最少的为《颂》且多出现在《周颂》中,如“应田县鼓,觥!保ā吨芩獭び蓄)、“磬筅将将,降福穰穰”(《周颂?执竞》)等。由此可知,在周代乐器的使用范围相对交广,上至王孙贵族、下至黎明百姓,音乐元素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而言,统治阶层对乐器的应用较多。 二、《诗经》中乐器所体现的文化 《诗经》中的乐器所体现的文化主要由以下几种:其一,宗教祭祀文化。即在中国古代祭祀始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尤其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由祭祀活动相对较多,有“因时而祭”、“因事而祭”的习惯。《诗经》中的《颂》作为反映祭祀活动的典型代表,在《执竞》、《有瞽》、《那》等诗篇中出现的乐器种类共超过十二中,达到了《诗经》中乐器种类的一半左右。其二,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文化系统,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功能除教化民众外,也侧重于君子威仪的彰显。周人崇尚德行,敬重品德高远之人,并将“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的思想通过诗乐的形式进行宣传。例如,《小雅?何人斯》中的“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则,通过“埙”与“篪”的组合呈现出兄友弟恭的情景;《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以及《小雅?常棣》中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通过乐器之间的组合应用,充分表达出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3]。与此同时,礼乐的应用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一些节日庆典与隆重宴会中,诸侯国所用的乐器与天子所用的乐器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小雅?白华》作用的乐器为天子之乐;《唐风?山有枢》中所用的“钟”、“鼓”之乐为诸侯之乐;《小雅?宴之初筵》中所用的乐器则为士及其以上阶层所用之乐。 其三,周礼文化。由《诗经》中乐器使用情况,可对周礼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例如,在《诗经》中“鼓乐”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包括祭祀、巫祝乐舞、战争等,但在婚礼仪式中的应用几乎没有。由《礼记》“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可知,周人的婚礼仪式相对朴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