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王安忆都市叙事的女性市民王安忆的都市-ScholarBank@NUS.PDF
第四章 王安忆都市叙事的女性市民
王安 忆的都市叙事体现其充满生活意识的时间观和空间感知,而这
样的意识也同样地表现在王安忆对女性市民的塑造上。王安忆说:“要写
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 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他们好舞
台,让她们伸展身手,……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是。”
(1998b: 154) 又进一步说: “作 一个人造的自然,城市更适合于女
为
性生存。他们 卸下了农 业 社会对 体魄的苛刻要求,这 个崭 新的场 所更多的
接 纳 了女性的灵巧和智慧。”(2002c: 85)这意味着女性更能体现都市
的世俗面。因为她们是最了解上海的代言人,是都市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早在 80 年代完成的《流逝》王安忆便 以女性代表都市,到了 90 年
代中期的《长恨歌》,这样的观念表现的更为彻底。王安忆都市叙事的基
本立场就是关注市民的日常生活,以女性市民面对俗世生活的态度揭示市
民的精神面貌,以及她们应付生活的睿智和勇气。她笔下的芸芸众生,均
呈现不同的生存姿态,女性尤其突出。本章因此将探讨王安忆对都市女性
的刻划,分析王安忆如何以她们为主角,以女性故事叙说上海,并由女性
所主导的生活方式的挖掘,引出生活 的背景,勾勒上海的面貌。
230
第一节 类型:上海的女人
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有《流逝》、《鸠雀一
战》和《海上繁华梦》三篇主要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她已经尝试找出都
1
市中最真实也最稳定的部分,即都市女性的生存状态。 90 年代的作
品如《妙妙》、《歌星日本来》、《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
歌》、《富萍》、《桃之夭夭》等则挖掘平凡女性在都市里的挣扎求生,
以及在政治变动中,她们经营生活的能力与面对困难的承受力。这些女性
展现出极为鲜明的形象。
简单 地说,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形象各异,例如有个性充满焦
虑的雯雯,有城乡认同混淆的刘以萍,有泼辣进取的妹头,还有婉约精明
的王琦瑶,近几年还注意到居于边缘处境的女性,有从农村进城的富萍,
身为私生女的郁晓秋,还有居于都市下层的保姆如《富萍》中的奶奶。但
大抵上可分为两大类型:本土上海女性和从外 乡进入上海的女性,她们共
同构成上海庞大的市民群。她们或是从旧上海跨入新中国的旧遗民女性;
出身于弄堂的女儿; 进驻上海的革命同志;或到上海谋生的保姆。在王
安忆的笔下,他们都是凡俗的市民。她们在俗世中竞竞业业地生活,以她
们的庸常琐细述说上海的历史,日常生活因此成为上海的整个背景。王安
1 曾丽华:〈叙述理性的生存景象 – 王安忆小说浅论〉,《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 0 0 0 年第 2 期,页 2 8 。
231
忆要挖掘的是俗世生活中最有力量者 ,而女性就是其中最能适应生活的
人。
一、 本土上海女性
上海 的本土女性是指生活在不同弄堂里的女性,她们的居住地大抵
不离开淮海路附近的弄堂。她们生活在上海,或土生土长如欧阳端丽,或
从外乡移民进入上海的第二代如妹头。从时间上来说,她们或从旧时代进
入新中国如王琦瑶,或生长于新中国 成立后如郁晓秋。这些女性身世不
同,成长时间不同,但王安忆却以她们面对俗世生活的热诚,述说上海的
生活故事。
(一) 前朝遗民
王安忆的笔下有一群生活于两种 不同意识形态政权的市民。所谓旧遗
民便是指那些经历过旧上海生活,进入新中国的老上海。她们熟悉并保留
旧上海的生活方式,《流逝》的欧阳端丽、《文革轶事》的张家、《好婆
与李同志》的好婆,《长恨歌》的王琦瑶都是旧时代的遗民。
这些 旧遗民体现了文革前在上海独领风骚的资产\中产阶级的生活方
式,或展现了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