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汉族古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后的汉族古村

最后的汉族古村落      在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10年内减少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在近三十多年里迅速消亡。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主要是祠堂、庙宇、牌坊之类的公共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民居建筑和村落风貌则毁于近三十年。由于“三农”政策限制,一度导致乡村人口积涨,原有住房空间无法满足需要,迫使农民拆老屋建新房。农民用现代建材扩充居住面积,致使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村落毁于一旦。让人最为痛心的是江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富庶鼎盛的农耕文明体现,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的最高水平,建筑技术和规模质量均堪称世界民居之最。现在,只剩下零星几个古村落,像皖南的西递、宏村,它们是在上个世纪末写生摄影旅游的带动下,因农民从中受益才得以主动保存下来。类似西递和宏村的古村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皖江南山区随处可见。作为古徽州牛耳的歙县、绩溪,如今却找不到一个完整成片的古村落。 下载论文网   完整古村凤毛麟角   今天,从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和沿用性两个标准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只有西南山区与东南山区保存相对较多,而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总体数量上多过汉民族传统村落。汉民族传统村落特指在文化上传承中原文化的道统精神,如村落选址的风水观念、建筑布局的宗法秩序、家居审美的耕读趣味。历经魏晋、唐宋之“末代之乱”,加之元清野蛮武治,昔日辉煌的中原腹地成为“焦土之邦”。明、清两朝南方在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主导地位,江南村落和徽派建筑内在理念却弘扬了中原农耕文明和儒家精神。历史上数次南下大迁徙,早期南下先民在文化成就上均高过后来移民,明、清两朝的江南科举文化、建筑艺术、轻工技术均属宋前移民的千年积淀。   遗憾的是,江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基本毁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皖东南和浙西北地区,而这些地区的传统村落则是汉族民居的璀璨地带,最有代表性的是江南村落的门楼牌坊,将中原建筑的道统思想和精悍工艺融入百姓建筑。江南民居中的门楼牌坊源自北方贵族世家的台阙,最初被南迁士族用来象征显贵身世和家故慰藉,至今在皖南方言中大门念作“阙”。门楼牌坊滥觞于汉阙,经南下世代汉人的发扬光大,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发展昌盛,演变为一种旌表功德和标榜荣耀的南派建筑,明、清两朝一度登峰造极,遍布大江南北,置于宫殿、庙宇、郊坛、陵墓、祠堂、衙署、村头、水尾、叉口、桥梁的景观建筑。   代表汉民族的传统村落,如今只能在浙东南的丽水地区和闽东北的宁德地区才能找到。这些地方甚至保存一些古中原文化的活态现象。如屏南县境内众多古村落,不仅明、清以来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都保存完整,而且村头水尾、古树廊桥、祠堂庙宇、宗教习俗,还体现着南下中原人崇尚儒家道统、程朱理学、科举文化、耕读风尚。他们还信奉闽地盛行的妈祖陈仙,地方性神祀不计其数,几乎绝迹的明教竟是屏南降龙村人的宗教信仰。再如传统戏曲、药膳、巫祝,仍根植于屏南人的日常生活中。   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浙西南、闽东北能够保存较多完整的传统村落,并不是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是由于过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口外流,使得这些古中原汉族历史村落得以幸存下来。现如今普遍陷入霉烂倒塌、凋零败落的状态,三五年内若不加紧抢修保护,意味着最后一批代表中原汉人文化的传统村落将消亡殆尽。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乡建热、民宿热、古村热,对保护传统村落并不全是积极的风潮,相反存在不当的过度开放、滥用国家资金、保护性破坏的现象。   日渐式微的传统家园   ?S着主导乡村秩序的乡绅集团退出历史舞台,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日渐式微,却又没有建立有效的现代秩序,导致乡村社会在生产生活上盲目追求现代化,同时缺乏与现代工具相应的文明秩序,急功近利的消费文化和历史糟粕的愚昧陋习混杂,使得老宅古村毁之殆尽,取而代之是水泥钢筋高楼,村头水尾尽是豪华坟墓和仿古庙宇。传统农人勤俭持家、温良恭谦、本分务实的基本美德,在当代中国农民身上也所存无几。   从农药化肥到水泥钢筋的泛滥成灾,说明了当下乡村传统价值和家园意识的双双失守,加之城乡两极化的制度不公和转型期的快速发展,直接冲垮乡村社会的价值体系。当前中国乡村缺乏具有道德号召力的精英人才。在全世界范围,继续生活在乡村的人大多不会像中国农村只剩老幼病残的程度。由于农产品价格低廉和公共福利的缺失,这种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公平倾向,导致农村人口大举逃离,瓦解了乡村社会的家园根基。在城市化扩张的房地产浪潮下,城市周边土地大量流失,亡羊补牢的复垦运动波及最后一批传统村落。这种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简直可以称为犯罪,但却成为一些经济落后的偏僻市县向发达地区出卖复垦指标的财政收益。对祖先遗产的肆意践踏是一个民族走向文化衰亡的标志。   传统村落的消亡,是今

文档评论(0)

181****2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