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聚合物中空微球构建膜内纳米空腔及其对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
Vol.39 高等 学校 化 学 学报 No.12
2018年12月 CHEMICAL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2820~2824
doi:10.7503/ cjc
基于聚合物中空微球构建膜内纳米空腔及其
对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
1 1 1 1 1 2
康长勇 ,丁晓莉 ,赵红永 ,王鑫兰 ,张玉忠 ,王丽娜
(1. 天津工业大学省部共建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7;
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 116032)
摘要 分别以四氢呋喃丙烯酸酯和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为油相反应单体和交联剂,利用界面引发剂在无
表面活性剂微乳液油水界面处引发聚合,制备了中空微球,浇铸形成具有纳米空腔的中空微球膜. 考察了膜
内纳米空腔对分离膜气体渗透性和分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制备的中空微球平均粒径为1167 nm,中空结
构明显,壳层厚度为10~20 nm; 中空微球膜的渗透分离性能较壳层材料的本征值有显著提升,在35 ℃,
02 MPa条件下,CO 的渗透系数增大14~57倍,且分离系数也有所提升.
2
关键词 CO 分离膜;聚合物中空微球;微乳液聚合;气体渗透性能;纳米空腔
2
中图分类号 O631 文献标志码 A
近年来,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CO 排放量急剧增加,加速了温室效应的进程,给全球生态环境造
2
[1~3]
成一系列的破坏性影响,因此CO 的分离和捕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膜分离CO 技术与其它传统
2 2
[4~8]
技术相比具有能耗低、效率高、 占地少以及操作方便等优点,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碳捕集技术之一 .
高分子固体膜因其制膜成本低、工艺成熟等优势,在CO 分离膜市场的应用最为广泛. 然而,传统玻璃
2
态聚合物膜有硬的主链,其扩散选择性占主导地位,受到“Robeson上限”制约,难以同时达到高渗透
[9]
性和选择性 . 为获得较高的渗透和选择性能,通常采取改善膜材料自身的化学组成、链段构型和多
种材料共混形成混合基质膜2种途径[10,11].
本文基于聚合物中空微球的结构特点提出一种新途径:利用中空微球微乳液浇铸成膜,从而构建
膜内纳米空腔. 空腔结构降低传质阻力,进而提高CO 的渗透分离性能. 分别采用四氢呋喃丙烯酸酯和
2
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为油相反应单体和交联剂,通过界面引发剂在微乳液界面处原位聚合,制备中
空纳米微球微乳液,溶剂挥发形成中空微球膜,研究膜内纳米空腔对分离膜气体渗透性和分离性的
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四氢呋喃丙烯酸酯(THFA), 日本良制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双键
化工有限公司;过氧化苯甲酰(BPO),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四乙烯五胺(TEP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