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讲稿-第一稿前三章.doc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讲稿-第一稿前三章.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PAGE \* MERGEFORMAT 21 第一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进展,认识数学课程的理念、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2.结合教材(苏教),理解四部分课程内容在三个学段的开设情况。 3.领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素养的几个方面的培养情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理念解读 难点:对新增加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教学 【教学内容】 引言——由“课程标准”走进“后课程标准” (《标准(2011年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开始在实验区实施,2005年在全国推广。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教育部于2005年5月成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标准的修订工作。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是根据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总结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10年来的经验,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力求《标准》更加完善:使《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 同时在修改期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标准的修订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7年底完成了修订的主要工作,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修订稿)》)。之后,按教育部统一部署,对初稿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了必要的框架和文字修改,于2010年完成修订稿,2011年通过审查正式公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根据教育部文件已正式印发,并将于2012 年秋季开始执行.其对《课标(实验稿)》作了哪些修订,下文先从整体上粗略的予以梳理,具体修订内容背后蕴含的意义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1.1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 《标准(2011)》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前言??? 基本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按第一、二、三学段分述)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附录2? 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说明:两次标准整体情况的对比: 首先,“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其次,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实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 最后,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由原来按学段表述,改为三个学段整体表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一、 前言 1.“数学”的定义 《课标(2011)》明确给出了“数学”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课标(实验稿)》把“数学”定义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将数学作为人类“数学化”组织现实世界的活动系列,定义有些泛化. 2. 数 学 观 《课标(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论述其数学观:“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 化”.阐明了数学的工具观、模型观、语言观、方法论观、思维场观和文化观. 《课标(2011)》将对数学的理解前提至“前言”第一节,“数学更加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2011)》论述不及《课标(实验稿)》全面,但强调了“数学与人文”的融合.《课标(实验稿)》强调学生对“数学化”过程的经历,即“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课标(2011)》“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则奠定了课标修改的基调——关注创新、关注思维. 【说明】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

文档评论(0)

nuve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