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络病理论在针爱灸中的应用.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络病理论在针爱灸中的应用

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 中国中医药大学 六级战士 2012年5月 络系统的组成 络者,各种不同的络脉也。《内经》中和历代医家记载的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涵“经络”之络与“血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血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说所涉及的络,一般是指广义的络。 络病的概念? 络病:即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 传统中医络脉络病学说中,络脉系统、络病机制为其两个基本体系,络脉系统是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内容 聚、流、通、化,即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络病的病理机制总为瘀、虚、痰、毒,即络是内外之邪侵袭的通路与途径,邪气犯络,导致络中气机瘀滞,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津凝痰结,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络脉为疾病传变的中心环节。 络病与病络 论络病多指病机环节或称病理过程,单以络病病名冠之者并不多见。由此,有的学者提出病络的概念,病络是络脉的病理过程,病机环节,病证产生的根源 。概言之,病络概念的外延是络脉某种具体的非正常的状态,而内涵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联系病因病机的多维界面的动态时空因素,直接提供干预的依据 。 络病与病络 络脉有常有变,常则通,变则病,病则必有“病络”产生,“病络”生则“络病”成,此时产生一种状态,可以是疾病状态,也可是亚健康状态,干预这种状态涉及到防治疾病和保健康复,尤其是老年保健。病络表现为络脉虚或络脉瘀均有前因后果,论因可由火郁、内风、浊毒、痰浊等外内病邪而成,论果涉及脏腑阴阳气血津液。病络表达的是络处于非正常的状态,络病则是 因“病络”成之“病”。 何谓络病学?何谓络病学说? 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 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建立“络病证治”对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提高现代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关于久病入络与久痛入络 久病人络的学术思想始于《黄帝内经》,在《灵枢·终始》中有“久病者,邪气人深”的记载。明确指出久病可以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难经·二十二难》亦有:“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后世医家于此也多有发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清朝叶天士,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前代的学术成果,明确提出了“久病人络和久痛入络”的观点,并同时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人络”。 络病学说的源流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学说,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名医张仲景,形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复盛与20世纪80代以后。 络病学说的源流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经络学说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临床实践的理论发展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经与络在人体就像大的河流与沟渠的关系,络对人体发挥着渗灌濡养作用,它不仅具有现代医学微血管的作用,而且还涵盖了部分神经内分泌、免疫机能。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通络极大提高了某些疑难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古往今来络脉络病早为医家知晓 ,通达络道乃是医家常用之法 。络脉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充实于金元,兴旺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较重视经脉的研究(如针麻、经脉实质等),而忽略了对络脉的研究。但随着心脑血管病成为常见病,活血化瘀法研究的兴起,络脉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升温。 然而络病学说做为中医学基础临床的重要研究领域,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 首先有学者梳理文献,进而有用虫类药物组方搜剔风瘀之邪,通络止痛,开发新药治疗心脑病证,获得推广应用;重要的是在基础理论上提出气络、病络之新说,在临床基础研究上有毒损脑络,疫毒浸淫肺络的研讨,及至临床内、外、妇、儿、骨伤各科。然而络病学说做为中医学基础临床的重要研究领域,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 内科中脑病、心病、肾病、肝病、肺病,以络病学说为指导辨证治疗,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丰富了络病的证治内容。 仅就北京中医药大学组建了研究室、实验室,其课题组从中医学、中药学,西医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整合专家群体,承担了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先后培养了3名博士、5名博士后出站人员,由此可见络病学说的研究方向逐步发展已趋稳定。 河北医科大学吴以岭教授及其所带领下的课题组,自上世纪80年代进行络病理论系统研究研究,探索不同疾病在络病状态下的特殊治疗。 吴以岭教授始从络脉的网络层次、空

文档评论(0)

132****60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