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由孔子之言‘’来看临终关怀的生死情境-华梵大学.PDF

由孔子之言‘’来看临终关怀的生死情境-华梵大学.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孔子之言‘’来看临终关怀的生死情境-华梵大学

由孔子之言「㆝」來看臨終關懷的生死情境 163 由孔子之言「㆝」來看臨終關懷的生死情境 ﹝提要﹞在儒家,「㆝」是㆟之所以為㆟的超越根據,㆘貫而為㆟之性,亦為㆟之所以為㆟之內存 實在,歸結於《㆗庸》所云「㆝命之謂性」。正因為如此,雖說生死命定不由㆟,而㆟之得以全生 以善終卻就在這生死之際對㆝命的體會與順從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指點出生死的攸關,絕 非㆒㆒㆞分別覺知,卻是對㆝命體悟的㆒體證知:不是我們能在認知㆖知道些什麼,確是在德性㆖ 的通悟,情意㆖的感知。在《論語》㆖,我們可見孔子就在生死攸關、生命滯礙時而呼應于㆝。這 ㆒呼應,自非情緒的宣洩以求得心靈的慰藉,不就是情感的抒發以表達㆒種信仰,確是㆝性內存之 善的向㆖提昇以超越現境而成就生命主體的自我實現。這是㆟性本然無限向㆖之超越企向,自我隱 然㆞朝向那終極的無限(者)――㆟生就是㆒不斷自我超越之歷程――。在每個㆟的生命歷程都可 以清楚的看到,㆟不斷㆞追求自我實現,這是生命之常,而如果㆒味的向外追尋卻不著落於㆝性本 然處,終必因生命的有限而在滯礙處墮落,不得安身立命!而㆟生的最大限度就在死亡,不能真誠 ㆞面對死亡與自我之有限性,㆟之㆝性本然的超越特性將被蒙蔽、隱而不顯,卻汲汲於物質肉身的 營取,終不得安寧!因此,重症末期的臨終者,知道己之終期不遠,是幸?是不幸?就在這生死情 境內對自我生命的了悟;對臨終者的關懷,也就在此曉然顯現之生死情境內的彼此扶持。 ﹝關鍵詞﹞㆝、㆝命、㆝性、孔子、生命、生死情境、死亡、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臨終關懷 ㆒、前言:死亡、臨終與儒家生死智慧的超越契向 死亡,是㆟的宿命!但並不因此就代表㆟生是「宿命的」,1否則㆟亦無需真正去思考死亡, ㆟生就是等待著那既定的命運㆒㆒到來。事實㆖,即使是所謂的「宿命論」(Fatalism)也不就是面 對死亡或生死的思慮發而為思想的㆒種論調嗎!而「死亡」既是㆟的宿命,那麼,瀕臨死亡的「臨 終」(dying)階段亦正是㆟生最顯明之生死交關的生命情境。這是因為,(1)沒有㆟可能真正完整㆞ 體驗死亡,(2)無法真正完整㆞體驗死亡就是在於死生不可能並存,且此生正是因著死亡而得以完 整。(3)㆒般㆟鮮有機會真正體會己之會死,甚至真正意識到己之為有死之生,除非將死之事實已 然擺在眼前,(4)而己之將死之事實已然擺在眼前,㆟即處於臨終階段,(5)㆒旦㆟之明認己之為臨 終者,剎時生之掙扎與死的況味那般顯明㆞交相夾雜於生命歷程!(6)而生死交相夾雜的生命情境 畢竟仍是生之體驗,卻隱含著「死亡」之因素,使得如此生之體驗成為可能,我們也因此而隱然㆞ 體驗著死亡。(7)如此,生、死的體驗乃㆒體呈顯,了然於「臨終」的生命境遇,關係著㆟生的完 成。 如此,不難明白,「死亡」真正的問題不在何時死、如何死,確在於如何面對死亡、如何享有 1 此句所言之「宿命」並非佛家所意謂關係前世因果的今生命運,只是簡單㆞表達㆟在世之必然、無可逃避 之命定。而所言「宿命的」,則意謂㆒般所稱「宿命論」(Fatalism)之論調,認為㆟今生之㆒切早已為預定之 164 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 ㆒善終。可是,什麼又是「善終」呢?《論語》㆗記載,孔子回子路問「死」而言「未知生,焉知 死」,相應於孔子之言「朝聞道,夕死可矣」,指明了死、生㆒貫,在於對「道」的證悟,成就㆒ 生的完滿。知死、知生、朝夕緊接的對比,所凸顯的並非死、生的背反,卻是死生㆒貫之道的㆒個 關鍵:「聞道」2 。因此,所謂「善終」自不在乎死的方式或形式,亦不在於時日的長短、遠近, 確是在於終身關於「道」的奉行。《論語》㆗記載曾子之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 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篇)此言「重」、「遠」,㆒方面表達出由 個㆟之德而至對家國㆝㆘興衰所擔負起之重責大任,另㆒方面隱含著不知死之何時將至!因此,志 於道之士,必當時刻惕厲――「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以死為息,雖不致「鞠躬盡瘁,死而 後已」,但面對死亡、瀕臨死亡之際,所展現出的生死氣度,已非「無懼」等情緒、情感的慰藉與 抒發所能形容、所能比擬,確是德性生命的無限向㆖,終至超越死亡而成就㆒完滿生命之大存在! 3這裏顯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