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导读》-课件设计(公开).ppt

《国学典籍导读》-课件设计(公开).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朝的学校和科举制度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两级,低一级的是乡试,高一级的是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乡试在顺天府、应天府及各省省城举行,考期都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为“秋闱”。凡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者称解元。乡试的次年,全国举人皆赴京参加会试。会试在礼部举行,也称“礼闱”,又因在春季二月举行,又称“春闱”。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者称会元。会试考中者,再由皇帝御殿考试,称为殿试或廷试,殿试日期在三月初一日,至成化八年(1472年)以后,均为十五日。 明朝的学校和科举制度 殿试结果,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举人成了进士,便可以授官。 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五经》。应考者作文只能根据指定的注疏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把文章写成八股文,文体不能违背八股的格式。所谓股,即对偶之意,文章的主要部分要分为八股,要用八个排比对偶组成,这便叫做“八股文”。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智慧,妨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五经》 ?? 指《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诗》也叫《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集;《书》也叫《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易》也叫《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礼》也叫《礼经》或《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也叫《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明清时期的图书整理与编纂 ??? (1)《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命大学土解缙主持编成《永乐大典》。全书共22 937卷,装成11 095册。这是中国上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 ??? (2)《古今图书集成》:清康熙时陈梦雷编,雍正时蒋廷锡奉敕重编。全书10040卷(总目40卷),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每编又分为若干典,共32典。 ??? (3)《四库全书》:清朝乾隆年间,政府令纪昀等编辑《四库全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收入古书3 503种,共79 337卷,装订成36 304册,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大约同时,吴大澂也独立地提出了同样的见解。 吴大澂在其二种著作《字说·文字说》和《说文古籀补》中,说到:“前文人”为周时习语。《大诰》误“文”为“宁”。其实《大诰》乃武王伐殷、大诰天下之文。“宁王”即“文王”,“宁考”即“文考”。……既以“宁考”为“武王”,遂以《大诰》为成王之诰。 吴大澂进一步修正了《大诰》的主角和作者,不是周武王追溯周文王的文诰,而是周成王追溯周武王的文诰。 吴大澂是由《尚书·文侯之命》和《诗经·江汉》二种传世文献和古器铭文得到互证,得出结论的。他并且由此反省了古史的研究方法,指出了出土实物证据的重要性,说:“不见古器,不识真古。” 吴大澂(1835-1902),字止敬、清卿,号恒轩,别号愙斋、白云山樵。江苏吴县人。晚清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大收藏家。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官广东、湖南巡抚。著有《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等。 吴大澂擅长篆书、行书,在永州浯溪、朝阳岩等地有不少石刻,署名“抚湘使者”。 也在大约同时,孙诒让又独立地提出了同样的见解。 孙诒让在其著作《尚书骈枝》、《名原》中,提出了他的研究,并且议论说:《书》自经秦火,简札淆乱,今古文诸大师之所传,汉博士之所读,所以隶古定者,或以私臆更易,辗转传授,舛迕益孳。……盖秦汉间诸儒传读经典,已不能精究古文。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浙江瑞安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在家从事撰着,长年杜门不出。被称为“朴学大师”、“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著作《札迻》、《周礼正义》、《墨子间诂》等,文字学著作有《古籀拾遗》、《名原》,研究甲骨文的著作有《契文举例》。 大约同时,还有一位学者方濬益,在其所著《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见解,并且也议论说,汉代人对经典的解读会有错误:汉世《尚书》出于壁藏,学者罕识古篆。 方濬益(?-1899),字子聪,一作子听,安徽定远人,一作桐城人。咸丰十一年(186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江苏金山知县。晚清金石学家、大收藏家。著有《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等。 孙诒让、方濬益的议论,触及到古今学术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尚书》以及其他经书、诸子书是否可信?古书除了有传写的讹误以外,是否曾经有人有意造伪?宋代以后不少学者怀疑古书,20世纪20年代兴起了现代疑古学派――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制造了许多学术史上的“冤假错案”,提出要将中国古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