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郊商互相交换资讯资金
外國人發現臺灣北部適合種植茶葉,從福建帶來茶苗,由洋行提供資金給茶農,茶樹種植面積大增。 臺灣是世界第一大樟腦出口地。 19世紀中葉的臺灣富商李春生為買辦出身。他的買辦身分,延續到日治時期。 揀茶的女工 * 由於茶與樟腦多產於臺灣北部,臺灣北部的重要性逐漸增加,尤其是大稻埕(今臺北迪化街),更因靠近淡水河,又不排斥外國人,洋行、焙茶廠林立。 * 採集樟腦 在洋行工作的「買辦」 取代傳統「郊商」成為社會新階級。 外商與買辦將西方的生活用品帶入臺灣,如樂器、報紙、攝影、洋布等,為臺灣社會增進新活力。 買辦是指1800~1910年代,幫助歐美國家於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 * 大陸的製茶師紛紛來臺,外國人描述:「這些茶工春天來時一文不名,秋天回家時帶著半年賺得現款足足有一萬元」可見盛況。 西方文明的傳入—傳教士 馬雅各醫生(Dr.James L.Maxwell) 正式受英國蘇格蘭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的指派,來臺傳教。 其他的傳教士也陸續來臺 甘為霖在臺南創辦第一間盲人學校 巴克禮在臺南創辦臺灣第一份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 馬雅各醫生 * 北部的傳教士 馬偕牧師(Rev.GeorgeLeslie Mackay) 馬偕及其學生幫民眾拔牙 在淡水建立「滬尾偕醫館」、設辦「牛津學堂」(今真理大學前身)、「淡水女學堂」,發展醫療、傳教與教育志業。 * 為提高本地婦女的地位,馬偕在1883年設立淡水女學堂,並聘請外籍女教師 淡水牛津學堂,在現今淡水真理大學內 內地化與土著化 隨著漢人大量移入,臺灣內部發生一些本質的改變。 十九世紀中葉之後,臺灣一方面朝「內地化」發展,一方面向「土著化」邁進。 * 內地化 是指臺灣的社會結構、文化內涵與中國內地越來越相似。 臺灣原本是尚武的移民社會,男多於女,開墾過程中以地方豪強為社會中堅。 參加科舉 地方官員鼓勵臺灣人向學以穩定政權。「書院」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快速增加。 * 開臺進士鄭用錫 嘉慶年間成立的雲林西螺振文書院 土著化 認同臺灣是永久居住地。 早期的移民自稱漳州人、泉州人或廣東人,祭拜「唐山祖」。 十九世紀中葉後,臺灣人多自稱頂港人、下港人、府城人等。 「開臺祖」的祭祀組織大量出現,跨地域的祭祀圈形成。 * 涉外事件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鴉片戰爭時,英軍進犯基隆,意圖窺伺臺灣。 咸豐八年(1858 年)英法聯軍之後列強仍覺不足,再加上外國洋行、教堂的租賃與建立,引起漢人的不滿及疑懼,導致「涉外事件」不斷。 * 臺灣十九世紀以來的外患 1841 鴉片戰爭 1867 羅發號事件 1868 樟腦事件 大南澳事件 1874 牡丹社事件 1884 中法戰爭 樟腦事件 起因:同治七年(1868 年),英國商人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違法走私樟腦,遭清政府查扣,雙方發生衝突,引發英軍砲擊安平事件。 結果:清廷讓步,開放樟腦自由貿易。 * 大南澳事件 同治七年(1868 年),德國商人美利士(James Milisch), 在大南澳進行拓殖(今宜蘭縣南澳鄉),在當地建屋、抽稅,儼然以統治者自居,是為大南澳侵墾事件。 * 羅發號事件(The Rover) 同治六年(1867年)一艘美國商船「羅發號」遭遇船難,被風吹至屏東瑯嶠(今恆春),船員登陸之後被原住民殺害。 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渡臺交涉,清朝不予處理。李仙得遂親至屏東與原住民頭目談判,訂定條約。 * 英國《倫敦畫報》報導羅發號事件,圖左的三檣帆船即為羅發號 1869年李仙得以親身經歷及當時資料繪製福爾摩沙地圖 整個事件處理過程中,清政府因為缺乏現代外交主權觀念,日後李仙得提出「番地無主論」,給了外國人可趁之機。 第 1 節 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3 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2 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 3 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 3 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 3 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 3 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 3 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 3 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 3 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 3 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 3 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 3 節 外力衝擊與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