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黔东南州人民医院 1、认识过程。 2、发病机理。 3、病因。 4、临床表现。 5、鉴别诊断。 6、治疗。 一、中浆的认知史 1866年von Graefe首先报道,当时称为复发性中央性视网膜炎。 1927年Horniker曾命名为中心性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炎,因为当时一直认为“中浆”与视网膜血管痉挛有关。 1965年,Maumenee通过FFA肯定了“中浆”是RPE失代偿,屏障功能受损,浆液渗漏所致的浆液性RPE或神经上皮脱离,故认为其原发病灶位于RPE层。 近年来,ICGA技术发现“中浆”有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异常灌注,故又考虑其原发部位在脉络膜,RPE和视网膜病变为继发病变。 二、发病机理 由于缺血、炎症、外伤、变性、生物化学或免疫学改变均可使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发生病变。 FFA显示“中浆”主要是RPE细胞失代偿,表现为RPE连续性的中断,故出现RPE渗漏染料,这是RPE连接复合体即屏障功能破坏的结果,但不是RPE细胞坏死。 色素上皮连接复合体 由于RPE细胞屏障功能破坏和RPE细胞输送离子泵功能的异常,造成视网膜下积液,形成黄斑区盘状视网膜脱离。 ICGA发现“中浆”病例不仅有RPE渗漏性改变,更主要的是相应区域脉络膜毛细血管充盈迟缓或高灌注,通透性增强现象。 神经上皮脱离示意图 三、病因 本病的病因至今不明,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发病可能与以下情况有关: A.年龄:20~50岁的青壮年,其中80%在35~45岁。 B.性别:男性较女性多7倍以上。 C.精神紧张:A型性格者交感神经紧张,易发生情绪波动,血中儿茶酚胺高,易发生中浆。 D.吸烟、饮酒,或长期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E.其他:疲劳、感冒、病毒感染、肝炎等。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一般为0.4~0.8,很少低于0.2。 视物变形、变小:由于浆液性脱离引起视细胞排列不规则或间隔加宽所致。 中心或旁中心相对或绝对暗点。 对强光刺激常不耐受,并伴色觉改变。 部分患者早期有远视性屈光改变。 2、眼底所见 视乳头及视网膜血管无异常改变。 早期可见后极部视网膜呈闪烁不定的反光,中心凹光反射消失。 发作期可见黄斑部有1~2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盘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轻度隆起,色稍暗,其边缘有环形反光晕轮。 发病时间长者水肿区的色素上皮表面或脱离的视网膜内面有黄色或白色针尖样、颗粒样渗出。考虑是视网膜下血浆所含的蛋白类物质或脂肪成分凝集。 恢复期,原水肿区视网膜可见粟粒状黄白色小点和色素斑,成为先前发病的残余体征。 3、荧光造影所见 FFA是“中浆”诊断和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技术,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渗漏点型:a.喷出型 b.圆点扩大型 c.旁中心渗漏点 d.不典型渗漏点 A.喷出型 呈冒烟状或蘑菇云状,占中浆的10~20%,荧光素通过色素上皮缺损处,出现一个或多个针尖大的渗漏点,并迅速扩展,向上喷出,到达视网膜脱离的最上缘时,顶端就折向两侧或一侧。最后荧光减弱,勾画出脱离区的轮廓。 B.圆点扩大型(墨渍弥散型) 以染料渗漏的一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大,占70~80%,晚期造成荧光素积存。 有时渗漏性病灶不止一个,除黄斑区主要损害外,还可见到周围有类似的渗漏点,称为(卫星灶)。 C.不典型渗漏 指FFA显示极缓慢的渗漏或极不明显的渗漏。 有的呈现很小很淡的中央低荧光,外周高荧光组成的丛状改变,是中浆恢复期的表现,或激光治疗后正在恢复的表现。 D.旁中心渗漏点 其渗漏点不在黄斑区范围内,甚至在颞侧上、下血管弓以外,罕见在视盘鼻侧。 (2)无渗漏点型 有些晚期病人造影时见不到渗漏点,证明病变已经愈合,但残留的视网膜下浆液尚未完全吸收,一般尚需2~4周。 (3)色素上皮脱离 偶见于中浆患者,占17%。 眼底镜下为圆形或椭圆形隆起,颜色均匀一致,比其他部位稍暗。往往围绕一灰红色的晕,呈囊样外观。 因色素上皮与Bruch膜连接紧密,所以脱离范围不大,约1/4~1/3盘径。且脱离边缘几乎成直角。 FFA:动脉前期有荧光,勾画出范围,随背景荧光增强而增强,但其大小,形态始终不变。 色素上皮脱离示意图 (4)透见荧光 在陈旧性病变中由于限局性或弥漫性色素脱失,在FFA中,色素脱失的斑点有如小窗,透见脉络膜的荧光,又叫“窗样缺损”,其边缘清晰,大小范围始终不变,随着脉络膜荧光增强而增强,也随着脉络膜荧光的消退而消退。它是静态而不是动态。 中浆的OCT表现 五、鉴别诊断 1、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病变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眼底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