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创新研究进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小麦育种创新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综述了小麦育种的创新研究进展,包括品种类型创新、资源创新、育种技术创新等,以期为小麦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小麦;育种创新;研究进展      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并且是作为储备粮的最好粮食品种,常年占国家储备粮的1/2以上。因此,通过小麦育种创新,培育和生产更多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对国家粮食安全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提到小麦育种创新,很多人往往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基因工程)作为重点。然而在20世纪的前20年,转基因技术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商业化利用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转基因作物中起步早、成效最大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主要输入特性也仅限于农药效率改进型的(包括除草剂耐性的HT和抗虫性的Bt基因)技术进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少虫害和杂草影响损失,对提高产量的作用有限。如美国农业部资料,美国全国的玉米平均单产2004—2008年比1991—1995年提高了28%,只有3%~4%归功于转基因Bt特性,而24%~25%仍归功于传统育种。因此,笔者认为小麦育种创新应从多方位进行探讨,包括品种类型的改进、资源创新和多途径的技术创新等,才能更快更好地促使育种创新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1品种类型的创新   近年玉米郑单958(种植面积连续多年占全国第1)和美国推广的先锋号等系列,都是由过去高株大穗型向耐密抗倒型改变,大大提高了丰产、稳产性。小麦矮化育种也是一例,随着机械化收割的普及,高产半矮秆仍是今后育种的重要方向[1]。河南省的兰考号系列以大穗大粒型连续多年在3 hm2以上面积获得10.5 t/hm2的高产也是一种新的探索,但由于其株间竞争和成穗率不足问题尚待进一步改善。除高产类型的多样化创新外,笔者认为类型的创新还应注意另外2种类型的创新。一是对水、肥利用率的高效利用问题。我国是水资源贫乏国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用水更受制约,因此培育旱地高产品种和水浇地水分利用率(WUE)高的品种都是今后应引起注意的类型。在肥料利用率上也是如此,已有研究资料表明在氮素利用率上不同品种间相差异可达70%。在低磷条件下,磷高效品种产量仅降低5%左右,而磷低效品种产量可降低40%左右,有关资料还显示,小麦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磷转化利用有重要作用。二是高效节能和环保问题。类型创新中还表现对多抗性品种的需求,除非生物逆境(如寒、旱、高温等)外,生物逆境(病、虫害等)的抗耐性品种间也有明显差异,而由于农药的使用,近年我国育成品种在抗性上有降低关注度的现象,而农药不仅污染环境且易致虫害耐药性的扩展。因此,高效节能和环保也是作物育种应注意的方向。   2资源创新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重要基础,没有野败的发现,就没有杂交水稻;没有太谷核不育基因的发现,就不可能进行小麦真正轮回选择。目前资源创新主要包括下列4种方式。   2.1远缘杂交   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国外1B/1R易位系已广泛应用,我国已选育的异缘染色体附加系(异代换系)至少有9类,其中见成效的包括小麦和黑麦、长穗偃麦草、天兰冰草、蔟毛麦和大赖草的异易位系,有的已用于育成品种如小偃号系列、兰考号系列、小冰麦等。此外,小麦与野燕麦杂交,据报导也有可能产生有用亲本,但机理未明。   2.2理化因素诱变   多为γ射线辐照,也有用γ射线与DES复合处理结合育成的,如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宛原75-6已用作亲本育成新品种,近年还有人探索航天诱变、高能离子束诱变等。   2.3利用轮回选择或渐渗育种   如笔者曾用多个抗白粉基因源与农艺亲本组成轮选群选育出兼具Pm4、Pm8、Pm34等3个抗白粉主基因且农艺性状比较好的豫麦50在生产上应用,山东农业大学的矮孟牛结合了不同基因型的有利基因,矮败小麦也是把矮化与核不育基因结合的典型成功例子。   2.4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目前主要应用基因枪法转化幼胚愈伤组织导入一些抗病、虫害和优质基因,还有报道在高光效有关酶和淀粉合成酶的转化获可遗传材料,但由于目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还受基因型的限制,只能用敏感的基因型先转化成含有用基因的亲本,再通过杂交回交育成品种。在转基因技术中还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缘DNA的,但是否能导入有用基因往往是随机性的,作者曾利用由大麦DNA导入的抗白粉材料作亲本,与高产感病品种进行杂交和加代回交,获得抗病材料而其他农艺性状变化不大,说明此类方法有可能导入可遗传的有利基因。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