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简史考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一部分 考试类型及要点 1、填空题(要求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史实) 2、选择题(要求辨析基本史实与概念) 3、名词解释 (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与一些重要的教育制度或学校) 4、简答题(要求掌握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5、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分析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二部分 复习的主要范围 1、夏、商、西周的主要学校 2、六艺教育 3、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 的兴起及其影响 4、稷下学宫 5、孔子的“有教无类” 6、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 7、墨子的教育内容 8、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 9、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管理模式 10、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 11、鸿都门学 12、察举制度 13、董仲舒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 14、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 与教学过程 15、国子学 16、九品中正制 17、《颜氏家训》与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18、嵇康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19、隋唐的科举制度 20、韩愈论述教师 21、北宋三次兴学运动 22、三舍法 23、“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24、宋代的书院教育制度 25、朱熹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 26、 “朱子读书法” 27、八股取士制度 28、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29、王夫之的人性论与教育作用 30、早期的教会学校 31、京师同文馆 32、福建船政学堂 3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34、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 35、癸卯学制 36、厘定教育宗旨 37、梁启超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38、严复的三育救国论 39、壬子癸丑学制 40、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41、平民教育思潮 4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43、 1922年学制改革 44、湖南自修大学 45、 “党化教育” 46、杨贤江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4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48、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 49、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50、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51、陕北公学 52、延安大学 53、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54、“高校六十条” 55、 “两个估计” 56、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57、 “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方针 第三部分 重点内容提要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齐王兴办的大型养士机构。学宫设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之下,故因此而得名。稷下学宫初创于齐桓公田午当政之时,延续大约150年之久。稷下学宫也是战国时代唯一的一所官办高等学府,四方学者云集于此,议论时政,交流学术,著书立说,聚徒讲学,相互争鸣,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和教学活动。它建立之后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2、 “有教无类” 孔子的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少数贵族弟子,而大多数出生贫贱。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同时,这一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人士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断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得以确立,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为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去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实行思想教化。 4、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三公举荐,招收“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经考试合格方得入学。鸿都门学把儒家经典摒弃于教学内容之外,学生专习辞赋、小说、尺牍、画、书法等。这些学生毕业后“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国学唯一教学内容的旧传统,不仅为汉代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也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开辟了专科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新纪元。 5、察举制度 汉代的察举制度,是在西汉文帝到武帝之间渐次形成的。 汉代察举科目繁多,一般可分为特举和岁举两大类,前者如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后者如秀才、孝廉等。贤良方正是汉代地位最高的选士科目.在察举制度下,士人能否做官,一般取决于能否被举;而能否被举,则取决于乡闾的舆论。以“声名”取士,是察举的一个重要特点。 6、京师同文馆 1861年(咸丰十年)1月,恭亲王奕讠斤等奏请在总理各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