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乐器与器乐·赵楠.pptVIP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器发展的进步 在对以往乐器加以改进方面,有两方面的进步: 对乐器演奏技术加以发展,如奚琴、轧筝等的演奏技术都有大的改进; 对乐器加以改造,如笙,到了宋代较为流行的十七簧的义管笙,以及后来由宋宫廷乐工单仲辛创制的十九簧笙,在四川还出现了按半音关系设计的三十六簧笙的凤笙。 乐器的简介 马尾胡琴 三弦 火不思 云璈 云锣 铳鼓 文物古迹中的器乐演奏形式简述 奚琴 笙 轧筝 胡 琴 胡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元代之时,胡琴不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或合奏,还广泛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中。张星烺译《马可·波罗游记》中载:“鞑靼人又有一种风俗。当他们队伍排好,等待打仗的时候,他们唱歌和奏他们的二弦琴,极其好听。” 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卷九)载:“胡琴,蒙古乐器。”并附有其图。这是一种共鸣箱似火不思、呈勺形,两肩有棱角,单面张皮,二弦如忽雷,用直杆马尾弓(弓毛不张紧) 在弦外拉奏的乐器。这种胡琴直到清末民初,仍在喀喇沁王府等蒙古族乐队中使用。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二弦、二胡、高胡、中胡、京胡、京二胡、四胡、板胡等乐器,不属于这种胡琴类乐器,应归于奚琴类拉弦乐器的系列。蒙古族的朝尔和马头琴等梯形弓拉弦鸣乐器才是由这种胡琴发展而成的。 三 弦 三弦:又称“弦子”,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三弦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 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 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 火 不 思 火不思是古代弹拨乐器。其图象早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高昌古画(约唐代绘)中见到。元代文献中著录,据《元史·礼乐志》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清代番部合奏中使用火不思,《皇朝礼器图式》、《大清会典图》、《清朝续文献通考》等均有著录。清代《塞宴四事图》“什榜”乐队中有演奏火不思图象。传世有明代制作的火不思实物,四轸、四弦,音箱蒙蟒皮,器身背面雕刻精美花纹。今日新疆柯尔克孜族乐器考姆兹和云南纳西族乐器胡拨都与古代火不思形制相近,应属同类乐器。 云 璈 云璈为云锣的前身,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锣。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常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流行于内蒙古、云南、西藏和汉族广大地区。 云锣由锣体、锣架和锣棰组成。云锣由大小相同,而厚度,音高存在区别的若干铜制小锣组成。这些小锣以音乐次序悬挂于木架上,每一个小锣都由3根绳吊在木架的方框中。云锣的演奏方法与中国锣类似,用小槌击奏,其常见编制为十个一组,也有十四个一组和二十四个一组的大型云锣。 十面云锣 双面云锣 铳 鼓 瑶族长鼓,因鼓身细长而得名。又称花鼓。瑶族拍击膜鸣乐器。瑶语称郭咚郭、槁。于宋代已流传,当时称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及其湘、桂、粤毗邻之广大瑶族地区。 笙,古老的中国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文物古迹中的器乐演奏形式简述 宋元时期出现多种器乐演奏形式。如河北定县净众院舍利塔塔基,系北宋至道元年(995)所建。其壁上彩绘一组戎装乐队。所奏乐器有笙、筚篥、排箫、笛、拍板、鼗鼓。此鼓一柄上叠置五枚小鼓。画面上有祥云轻浮,人物衣带飘荡,神态庄严。 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遗址。古格王国曾邀请古印度著名佛教学者阿底峡来阿里传教。现在遗址的红庙内绘有迎请阿底峡的壁画,画面仪仗队伍中有吹号、击鼓和舞蹈的场面。号似后世的吹奏乐器长尖、号筒。鼓似后世的仗鼓。壁画的其他部分尚有侍女摆设供桌、古格王、王后和臣民的形象。此图内容丰富、色泽鲜艳,是研究古代西藏乐舞的珍贵资料。 奚 琴 奚琴:出现在唐代,宋代称“稽琴”,由弦鼗发展而来,自宋后大大发展,已加入宫廷乐队的编制,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