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答题八病.ppt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鉴赏答题八病

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 导 言 今年的高考中诗歌鉴赏题难度并不大,但考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不是语言表达有失简洁明快,就是答题形式不规范。在诗歌鉴赏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各种答题失误,诊断病因,并有针对性的指明问题所在,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帮助。 下面就常见的八种病因结合两首诗词作以简要分析, 常见的八种病因 1、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2、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3、陇而统之,以空对空 4、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5、蜻蜓浮水,不能深入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7、望文生义,任意发挥 8、无中生有,盲目套用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词的上阕是怎样表现离恨之苦的? 解题指导 “怎样表现离恨之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有三个要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明月无情”,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子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反衬离别之“缺”,又借明月的埋怨,含蓄的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的写出了自己的离恨之深。 病例一: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分析:诗歌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鉴赏时有串释一下的必要,但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的本身。例一的回答只是对诗歌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答题。这样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 病因就是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二: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独的离恨苦。 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阕是怎样表现离恨之苦的?”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了什么”。 “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然而例二的回答却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答非所问的现象。 病因就是: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病例三: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分析:上例的回答没有抓住具体内容分析,在回答“怎样表现离恨之苦”时,只用“凄凉的景色”这句抽象的话代替具体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概括,显得十分空洞。答案大而不当,不着边际。 病因就是:陇而统之,以空对空 病例四: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之情。 分析:词的上阕出现的诸多意象作者用来渲染一种凄苦的氛围,借以烘托自己的离恨苦。在表现离恨苦时,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燕子的双飞“是用来反衬孤独,”菊愁兰泣“是借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明月“则是以满月之”圆“暗衬自己别离之”缺“。对于这些区别和不同,在答题时应特别注意,同时做出具体分析,而不能在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然后用一个”等“字一带而过。这样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 病因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病例五: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 分析:本答案表面看似乎比较全面了,其实不然,根据题干要求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离恨苦”重在”怎样”,亦即艺术技巧;而不是”表现了什么”。答案只将意象当作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不能体现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意象的寓意。这就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 病因就是:浮于表面,缺乏分析 学生的优秀答卷 例一:首句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际是人的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现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用拟人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的表现离愁苦。 例二: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象默默哭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拟人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情,残花落尽见流萤。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问1:诗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具表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 作用。 [说明: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 参考答案:“吹”字有唤醒之意,它使春风显得特别多情,唤起游子的乡思并且特意殷勤吹送诗人的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逐”有急切之意味,不仅写出了思乡之切,而且还是乡梦由无形变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