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荸荠秆枯病病原学侵染来源及品种抗性评价研究植物病理学专业论文
荸荠秆枯病病原学、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摘要
荸荠秆枯病病原学、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荸荠(Eleocharisdulcis)别名马蹄、地栗、乌芋、凫茈等,属莎草科(Cyperaceae) 荸荠属(Eleochar括),是多年生浅水性宿根草本植物,原产我国南方和印度,具有较 高的食用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是我国出口创汇的特产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种 植面积的扩大,荸荠秆枯病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发生为害重,严重影响了荸荠的 产量和品质,给荠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08年至2010年间,荸荠秆枯病在湖北省团风县方高坪镇荸荠种植基地发生 严重,田块减产率达20%以上,重病田甚至绝产绝收。目前,湖北地区未见该病的 研究报道。本研究从该病的病原学入手,在病原鉴定、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病菌 侵染过程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病害的侵染来源和品种抗性评价研究,根据生产实际, 初步探讨该病的防治技术。研究结果如下:
2008年至2010年间从团风县采集荸荠秆枯病病株,按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分 离菌株,选取2008年8月和2009年9月分离的菌株TF2008.1和TF2009.1为代表 菌株,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等研究。致病性测 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菌丝块接种和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均能使荸荠茎秆产生典型 的茎斑症状,其症状特点与田间自然发病茎秆上病斑症状相同,从接种发病病组织 再分离可得到与接种茵一致的分离物,证明TF2008.1和TF2009.1为荸荠秆枯病的 致病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PDA平板上,菌落初为白色,培养10d 后,菌落中央为墨绿色,气生菌丝绒状,生长致密,略微隆起,外围新生菌丝白色, 边缘整齐。在PDA平板上培养10d后可产生少量分生孢子,15d后大量产孢,分生 孢子无色,无隔膜,常有一至数个小滴点,基部钝圆,中央宽,线状,直或稍弯曲, 成熟分生孢子大小为23.8~81.6pm×2.7~5.51am;分生孢子梗瓶形、窄卵形或梨形, 无隔膜,无色或浅褐色;分生孢子盘形成初期为无色或浅褐色,后期变为黑褐色或 黑色,生于表皮下,全无包被,盘形或铺展形。根据供试菌株的致病性测定、培养 性状和形态学特征,将TF2008.1和TF2009.1鉴定为荸荠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由此确定荸荠秆枯病病原为C eleocharidis.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 表明,GenBank数据库中无C eleocharidis ITS等相关序列,与同源性较高的菌株序 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Glomerella tucumanensis与C eleocharidis的遗传距离最近。
华中农业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TF2009.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光照、12h光暗交替和连续黑暗
华中农业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
TF2009.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光照、12h光暗交替和连续黑暗 条件下病菌菌丝均能生长,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且都无显著性差异。病菌茵丝生长 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均为5~35℃,最适温度范围均为25--30℃。病菌在供试的 8种培养液中培养7d后菌丝生物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PDB中菌丝生物量最高, 为10.99mg/砒,在燕麦培养液(OMB)中茵丝生物量最低,为3.19mg/ml;病菌在供 试的8种培养基平板上培养15d后均能产孢,但产孢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绿豆 汁培养基(MBA)上产孢量最高,为17.3 x105/ml,燕麦培养基(OMA)、V8培养 基Ⅳ舢、PSA和PDA上产孢量最低,分别为2.4 x105/IIll,2.2 x105/IIll,2.1 x105
/IIll和1.6 x105/111l。病菌菌丝在pH值4~10的PDA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以pH值 为6~7时生长最快,培养10d后菌落平均直径为8.0era,pn值为11时菌丝不能生 长。病菌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都有显著性差异, 碳源以蔗糖和淀粉利用效果最好,培养10d后菌丝生物量分别为2.76mg/ml和 2.613mg/ml;氮源以酵母膏和蛋白胨利用效果最好,培养10d后菌丝生物量分别为
6.795mg/ml和6.168mg/ml。病原菌菌丝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0℃水浴10rain,分生孢 子最低致死温度为55‘C水浴10n:lin。根据10种供试药剂的ECso,选4009/L福星乳 油、2509/L阿米西达乳油、10%世高水分散颗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06.79/L 万兴乳油用作种荠处理剂和大田施药药剂。
TF2009.1在离体荸荠茎秆上侵染过程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3h分生孢子开始 萌发,在端部或中部产生芽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分支理论在化学反应等模型中的应用数学专业论文.docx
- 城市中介空间设计分析风景园林专业论文.docx
- s公司提高直通率的对策研究工商管理专业论文.docx
- 高速列车驱动齿轮箱油浴润滑内流场数值分析车辆工程专业论文.docx
- 人肠道菌群体外模型及潜在应用研究内科学消化系病专业论文.docx
- 低氢渗透橡胶手套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分析化学专业论文.docx
- 三维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分析化学专业论文.docx
- bp神经网络整体变步长与个体变步长算法的比较研究农业工程农业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业论文.docx
- 声波测井仪器测试系统的实现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论文.docx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卵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化学生物学专业论文.docx
- 额尔齐斯河鱼类四钩虫和锚首虫分类研究及两个虫种的种群生态和系统发育分析预防兽医学专业论文.docx
- 富钾岩石植物营养组分活化机理与应用研究矿业工程专业论文.docx
- 丹皮酚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抗氧化应激损伤机制的研究神经病学专业论文.docx
-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dnd1相互作用蛋白生理学专业论文.docx
- 全球定位系统中的小型介质加载四臂螺旋天线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docx
- 室温离子液体中纳米银金的电化学制备及其表征无机化学专业论文.docx
- 臭氧与紫外复合处理对枸杞干果微生物及活性成分的影响食品科学专业论文.docx
- 创造教育环境研究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docx
- buck电路间接电容电流控制数字算法研究电气工程专业论文.docx
- 轮式工程机械粘性限滑差速系统的研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