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和相互影响.pptVIP

第13章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和相互影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 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与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带来了民间文学的广泛交流。这种交流增进了民族团结,活跃了民族文化生活,推动了各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一、多层面的互动交流 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是一种普遍的、多层面的文化互动现象。从互动的方向看。既有汉族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也有少数民族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从互动的范围看,既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相互影响,也有民间韵文作品的相互借鉴;从互动的内容看,既有文学体裁和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技巧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又有先进创作方法的相互影响;从互动的时间跨度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甚至更早。因此,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这一文化互动现象,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把握。 二、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汉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汉族民间文学的交流,首先表现在汉族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创新选择和吸收方面。这种情形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大部分是周王朝经过各诸侯国的协助,对各地民间口头创作进行采集记录,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如十五国风,就是流传在周南、召南、邶、卫、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西周时期,周王朝的民族成分颇为复杂,如西周灭商,就有西北、西南、中南地区的庸、蜀、羌、微、彭、濮等族群参加,东北的肃慎族也在周胜利后成为周之“北土”。所以,十五国风并不是统一的某一民族的民歌,《诗经》实际上是包括有许多民族民歌在内的诗歌总集。 汉代以后的乐府民歌中,也不乏少数民族的民歌之音。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民歌中有许多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口头创作。如描写草原风光的杰作《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乐府广题》记载: “北齐神武(高欢)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表明它是一首鲜卑族民歌。 另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辞》已很难辨别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民间作品。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很像个汉家姑娘的口气;而且全诗语言形象朴素、节奏明快、情节完整、叙事简洁,亦颇具汉族民歌的特色。但从 “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等诗句中所表现的内容看,又有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痕迹。 “可汗”是古代西域和北方少数民族对君王的称谓;“胡骑”是对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泛称;“金柝”据《博物志》载“番兵谓刁斗曰柝”;“明驼”在《酉阳杂俎》中指的是“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蒙古族传说,古时专用于喜庆佳节的骆驼,躯体精壮,平时善加饲养,用时盛饰彩珠,即称之为“明驼”。因此,《木兰辞》即使不是少 数民族作品,至少也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从东晋到隋唐,由于军事、通商和宗教传播,各民族间的关系比过去更为融洽,文化交流也比过去更为活跃、普遍。汉族传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乃至日常生活的饮食、服饰,都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有很大发展。其中音乐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诗歌的入乐传唱,而且直接促成了词的产生。《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曾定《九部乐》,其中有《西凉伎》、《龟兹伎》、《天竺伎》、《康国伎》、《疏勒伎》、《安国伎》、《高丽伎》等是当时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的音乐;并指出曲颈琵琶、竖头箜篌之类,均出自西域,并非华夏旧器。《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所谓胡夷之曲是指当时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乐曲。这些外来的曲调,在汉族先民间而后宫廷盛行,对唐诗和宋词的发展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代的杂剧也是在汉族民间戏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选择和吸收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汉族戏剧大约形成于唐代至宋金时代。唐代的各种艺术都获得了高度发展,它们从多方面推动了戏曲的产生。唐太宗制定的《燕乐》,集中了隋唐时期汉族民间以及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乐曲的成就,完成了汉族音乐声律的大转变,宋元戏曲的乐调主要就是按照《燕乐》的宫调来分配的。不仅如此,由于金、元时代,女真蒙古诸族语言,随政治势力之伸张,亦盛行于各地,故保存于元剧中者尚多。常见者,如‘曳剌’为契丹语,意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