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听听那冷雨节选-温州第十二中学.DOC
文学欣赏的内容、形式及其他——以《听听那冷雨(节选)》为例
《语文学习》 2011004期作者/林忠港本文总字数:5239字
浙江丽水学院附中 林忠港
中学语文课文的教学价值,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解读”,二是“鉴赏”。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即学生读一篇文学作品时,一般来说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读不懂”,一种是“不喜欢”。与之相对应,文学作品的教学主要就是做两件事:一是解决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可称之为“解读”;二是解决学生“不喜欢”的问题,可称之为“鉴赏”。①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听听那冷雨(节选)》,意象迭出,意境优美,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教学时宜确定为“鉴赏”取向。“鉴赏”是指“鉴定和欣赏”,限于篇幅,这里只谈“欣赏”。
一、文学欣赏的焦点
文学欣赏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但是文学欣赏的内容要复杂得多。由于内容是一个层叠蕴涵的复杂系统,因而在弄懂文学欣赏的内容之前,首先要回答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即文学欣赏的焦点是什么。文学欣赏到底要欣赏什么呢?我们知道,文学性是文学类文本区别于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的本质特征,换句话说,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文学欣赏的焦点就是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一言以蔽之,文学欣赏就是欣赏文学性。
文学作品的特征不同,文学性也会存在差异。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的散文为例,《荷塘月色》以情韵见长,《金岳霖先生》以隐晦取胜,《亡人逸事》以情味夺巧,《听听那冷雨》以意境求异。文本所具有的这种特性,正是文学欣赏时“这一篇”区别于“那一篇”的主要依据。文学欣赏就难在既要顾及文本的个性,又不脱离文学作品的共性。
二、文学欣赏的内容
以往的文学欣赏几乎都是指向言语所表现的客观世界的美,但是这种文学欣赏并不是指向语文本身。实际上,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欣赏首先是对语文本身的美学性质的开掘,即学生通过一定的语文活动感知、理解、品味言语智慧而获得审美享受的过程。如果说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指向是欣赏文学性,那么文学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就是从言语智慧出发,欣赏文本的文气美、氛围美、情调美、音乐美、绘画美。
文气美就是语言文本中所呈现的生命力之美。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就是说作品中生命力的重要性。《听听那冷雨》写道:“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吧那冷雨。”与其说这是散文的语言,毋宁说是诗歌的语言。句子之长,不仅表现出雨之缠绵悠长,而且表现出作者对大陆思念之绵长久远。透过这些氤氲着云情雨意的绵长句子.我们仿佛听到了江南潮潮润润的潺潺雨声,看到了游子思归而不得的踟蹰身影,想到了先生望我大陆的缱绻深情。
氛围美就是指语言文本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景的情感氛围所流露出的美感。比如《听听那冷雨》第6段:“王禹?在黄冈,破开如椽的大竹为屋。据说住在竹楼里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当年王禹?在竹楼上所享受的这一番清韵雅趣.自有一种天然的清幽氛围。竹楼内琴调虚畅,诗韵清绝,子声丁丁然,矢声铮铮然;而夏听急雨,冬听密雪,竹楼外的雨雪声,恰似伴奏的雅歌,给寂寞的心灵带来了慰藉。这种内外共鸣的氛围、万化冥合的效果,是别处无法领略的佳境。从声韵上说,“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尾字皆为平声,突出动作之舒缓;而“急雨”、“密雪”、“瀑布”、“碎玉”皆为仄声,突出声音之急促。这种外急内缓的生命节奏,既是王禹?被贬黄冈的生命意识的深层反映,也是余光中先生远离大陆的文化情结的心理投射。
情调美指语言文本中所呈现的感情的格调之美。就《听听那冷雨》而言,作品中吐露出的哀愁的格调、忧郁的格调、凄楚的格调,正是作家以特有的情感灌注其中的结果。比如第5段:“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不论稀疏的雨点还是急骤的雨点,只要是清秋,便充满了凄凉的情调:衬以枯黄的梧桐与衰败的荷叶,更充满了凄清的情调;而一旦将疏雨与梧桐、骤雨与荷叶联系起来,则又有了凄楚的情调;而今漂泊台湾,雨点不仅仅是滴在梧桐上,打在荷叶上,更是击在身上、敲在心上,直教人凄迷低徊。由“凄凉”到“凄清”,由“凄楚”到“凄迷”,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可谓鬼斧神工。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与元好问的“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在余光中笔下获得了新的诠释。
音乐美指语言文本中的节奏、声韵的和谐之美。艺术是自然的感应,节奏是自然现象的原则,声音的高低、疾徐、长短、阴阳、向背,均为自然的唱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