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经济增长.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经济增长 摘要:基于以往研究对空间相互作用方向性考虑不足的事实,文章以长三角133个县市为例,构建了融合新经济地与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框架,将表征空间需求关联的总体市场潜能细分为来自同层级、高等级、低等级三个方向,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了总体及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对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效应。结果显示:在控制空间依赖导致的间接溢出效应等因素后,并未发现存在要素价格绝对调整或要素数量绝对调整的证据.总体市场潜能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城市人均GDP增长与人口增长:就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而言,大城市的自身发展有利于中等城市的人均GDP增长,大城市之间、大城市对下级城市、小城市对上级城市形成了人口增长的良性互动格局,而中等城市之间以及中等城市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则表现为回流效应。 关键词: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增长;市场潜能;城市体系;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6)04-0071-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6.04.008 一、引言 当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凸显,出现了特大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对萎缩的两极化倾向。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测算,从1978年至2010年,500万-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100万-500万人口的大城市数量分别增长了约4倍和3.6倍,而10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数量仅增长了2.2倍。这进一步凸显了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的紧迫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在于厘清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与方向,特别是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辨析不同规模城市相互之间的扩散与回流效应,如大城市之间、大城市对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对大城市等不同方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事实上,已有研究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大多研究仅关注了相同层级的区域、省份或地级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忽视了空间相互作用来源和受体间城市等级的异质性,据此得出的政策启示可能有失偏颇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亟须在统一的框架内,综合考察同层级、高等级对低等级、低等级对高等级等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133个县市为例,构建融合新经济地理学与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框架,将表征空间需求关联的总体市场潜能细分为同层级、高等级对低等级、低等级对高等级三个方向,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总体与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对长三角县市2000-2010年人均GDP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效应,以期为厘清空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与方向提供实证支撑。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有关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经典论述当属“回波一扩散”与“极化一涓滴”理论,这些理论强调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时空的非对称性,时间维度表现为极化效应在发展初期占据主导、扩散效应在发展中后期才逐渐增强,空间维度体现为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发展差距可能长期存在。此后,大量学者开始对这些理论进行进一步研究,从领域到非经济学视角,从定性研究到定量分析,从实践经验总结到理论模型构建。但是,由于缺乏导致核心一外围空间不平等的微观机制论述,这些理论的解释力大打折扣。而克鲁格曼(Krugman)等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则打破了这一僵局,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不平等归因于厂商层面的规模收益递增以及冰山型运输成本作用下的区域间产品市场关联机制,认为需求空间分布的差异显著影响了地区生产率,进而造成了地区收入差距,即市场潜能(marketpotential)的大小决定了地区工资差距。进一步地,黑德(Head)和迈耶(Mayer)、库姆斯(Combes)等从“市场潜能提高要素价格、市场潜能导致要素流入”等方面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实证命题。特别地,黑德和迈耶将面对需求冲击时,工资等要素价格的提升称之为“价格调整(priceadiustment)”,而人口流入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称之为“数量调整(quantityadiustment)”,并指出其中的关键在于劳动力是否能够自由流动。如果劳动力可以完全自由流动,那么新工人的到来将填补额外的需求,进而导致本地价格指数下降、市场潜能和工资保持相对不变,而工人数量增加,即产生了数量调整的极端状态。如果劳动力完全不能自由流?樱?此时外部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工资上升,即出现绝对的价格调整。 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聚焦于产品市场需求关联导致的要素价格调整机制,即市场潜能是否会提升工资收入。尽管整体上均支持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是工资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但囿于样本空间尺度的选取(如跨国还是区域样本)、不同的发展水平(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潜能的测度(采用真实还是名义市场潜能)、控制变量的选取(如是否控制水平及知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