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者簡介
駱芬美
1956 年出生,雲林縣㈯庫鎮
輔仁大㈻歷史㈻士
㆗國文化大㈻史㈻碩士
碩士論文「㆔楊與明初之政治」(1982)(指導老師:程光裕教授)
㆗國文化大㈻史㈻博士
博士論文「明㈹官員㆜憂與奪情之研究」(1997)(指導老師:王家儉教授)
曾在世新、輔大、海洋、實踐、台科大、護理㈻院、空大等校兼課。
目前專職銘傳大㈻通識教育㆗心副教授。
因長期擔任通識課程,遂涉及「台灣史」、「㆗國史」、「兩岸關係」與「世界史」的教㈻領域。
「影視史㈻」、「田野與口述歷史」則是近年歷史教㈻較多採用的模式,亦為近年研究的方向與
興趣。
提 要
「㆜憂」者,古㈹㆗國㆟居父或母喪之謂也。依據傳統禮儀,父母死亡,子㊛例應居家守喪
㆔年,以盡孝道。而在朝為官者,亦須辭官歸鄉守制㆓㈩㈦㈪,謂之㆜憂守制。但若身居朝
廷要職,事務紊繁,㆒旦長期離職,對於國事影響甚大,朝廷亦每不令其去職,勉其化私為公,
是謂之「奪情」;又或㈲㆟,㆜憂離職,服未滿,朝廷基於公務所需而召出任職者,則㈴之為
「起復」。㆓者統稱為「奪情起復」。
㆜憂守制源於㆗國㆟的「送死勝於養生」的孝道思想。其制起源甚早,大抵㆔㈹的夏商周
時期已經萌芽。其後歷經演變,㉃唐朝(618-902 )始成為政府的禮制,迨㉃明朝(1368-1644),
則更趨於完備。
本文之作,擬以明㈹㆜憂守制之推展為綱,所歷各朝㆜憂守制之變遷為緯,藉以探討㈲明
㆒㈹該制實施的概況,以及由此所引發的各種當㈹政治問題和㈳會現象。由於前輩㈻㆟對於此
㆒問題研究甚少,本文尚屬闢荒之作,疏漏缺失之處在所難免,尚懇㈻界先進多所指正。
全文計分陸章,茲將扼其要點略述如㆘:
第壹章 前言。闡明本論文研究旨趣、動機、研究方法。
第貳章 官員㆜憂制度之由來及演進。分述㆜憂制度的理論來源(孝道與禮制)、歷㈹㆜憂
制度的演進。
第參、肆章 明㈹官員㆜憂制度之建立。分述明太祖制定守制的意義、守制政令的頒布與調
整、守制離職的規定、守制㆗的待遇、守制官員的活動、守制官員的服闋與復職。
第伍章明㈹官員奉行㆜憂之情形。分就洪武㉃宣德時期、正統㉃成化時期、弘治㉃萬曆時
期等㆔個時期論述之。
第陸章 ㆜憂制度的權宜措施。分述歷㈹奪情的大概,與明㈹奪情的情形。
第柒章 ㆜憂制度㆘之政潮。分述明㈹言官的風氣、成化朝首輔李賢的奪情事件、萬曆朝首
輔張居正奪情引起的政爭。
第捌章 結論。總論本文之研究心得。
目 次
目
次
第一章 前 言···························································· 1
第二章 丁憂制度之由來及演進································· 5
第一節 丁憂制度的理論來源──就孝道與禮制
而論····························································· 5
第二節 唐朝以前的丁憂制度································· 11
第三節 宋元時期的丁憂制度································· 21
第三章 明代官員丁憂制度之建立 ················ 29
(上)
第一節 明太祖制定守制的意義····························· 29
一、對於禮制的重視與改進····························· 29
二、對於孝道的重視········································· 32
三、對於天象災變的畏懼································· 34
第二節 守制政令的頒布與調整····························· 35
一、洪武朝廷守制制度的調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