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培训资料(doc 133页)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1.1 “湖南省永吉高速公路两阶段施工设计图纸”。
1.1.2合同文件。
1.1.3湖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管理指南(隧道篇)。
1.1.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1.1.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T80/1-2004
1.1.6《施工监理实施办法》
1.1.7《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1.1.8《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
1.1.9《安全管理办法》
1.2编制原则
1.2.1施工部署、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先进科学,因地制宜,合理可行,积极推广“四新”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控制工程成本;
1.2.2确保安全、质量目标满足招标文件及业主的相关要求,保证措施完善可靠,确保施工安全;
1.2.3严格按业主的工期要求,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确保施工工期;
1.2.4认真贯彻国家及招标文件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明施工方面的要求及相关政策规定,本着“三同时”的原则,确保环保、水保措施与工程主体施工同步实施;
1.2.5以现阶段的技术装备及施工技术力量、历年来的隧道施工经验作为基点,依据实际工程条件,按均衡统筹、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原则,安排工期进度计划,组织现场施工生产。
1.3编制范围
本工程的编制范围为:X隧道,左线ZK81+260~ZK83+407全长2147米,右线YK81+265~YK83+408全长2143米。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2.1.1工程概述
X隧道为左、右分离式隧道。设计隧道左线进口桩号ZK81+260,出口桩号ZK83+407,隧道长2147米。右线进口桩号YK81+265,出口桩号YK83+408,隧道长2143米,属于中长隧道。
隧道左洞纵坡为1.912%、0.5%,右洞纵坡为1.692%,0.5%。初期支护以喷、锚、网、格栅钢架等组成联合支护体系,二次衬砌采用模注防水砼结构,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结构之间设防排水夹层。我单位施工的X隧道设置2个车行横洞,6个人行横洞,在每一处行车横洞处设置紧急停车带1处。
2.1.2工程地质
2.1.2.1地形、地貌
X隧道位于x,隧道进出口交通不便,隧道中部有机耕道通过,但距进出口较远。进出口段位于低山陡斜坡地带,行走困难,与外界相连需要修筑便道。隧址区属低山重丘地貌,山体呈条带状分布。山顶呈园棱形,斜坡面坡长呈陡,坡面分布多条冲沟。隧道位于低山斜坡坡脚处,穿过多个山嘴,最大埋深100m,中部段最小埋深35m,隧址地表冲沟发育,沟底与两侧山顶高差40-60m,山体斜坡自然坡度约40-60°,地表植被发育,以松树为主,谷底多为水稻田,无百姓居住。
2.1.2.2地质构造及岩性
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此次地质调绘与钻探成果显示,隧址处未发现有断裂构造发育。该隧道岩层大部地段属单斜岩层,岩层产状较为稳定。隧址区产状135°∠19°、145°∠25°、135°∠6°、150°∠38°,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夹角为3°(进口端)、34°(中部),63°(出口端),倾向与隧道轴线呈大角度相交,对围岩稳定性影响不大。
隧道区内覆盖层主要为粉质粘土、碎石土,厚度为1-2m,主要分布于隧道地表,局部见基岩裸露。隧址处分布的岩层主要为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p)泥质灰岩、寒武系下统把榔组(∈1p)砂质页岩。
2.1.2.3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隧道区无断裂构造通过,新构造不明显,区域地质稳定性较好。
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拟建隧道隧址区处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小于Ⅳ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隧道应划入甲类建筑,抗震设防裂度按本地区设防裂提高一度,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设隧道采用6级抗震设防措施设防,地震加速度为0.05g。
2.1.3气象、水文
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春湿多雨,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降水多集中在3~6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平均降雨量1250-1500mm,年均蒸发量1000-1200mm,年平均气温15-16.9℃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5.5℃,平均风速1.4m/s,最大风速20m/s。项目区域地形起伏较大,河谷深切,由于地势起伏、坡向等不同,区域内气候类型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异,气候、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均有一定差异。
本区地表水文网不发育,地表水以支流溪沟为主,地下水主要溪沟段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其次是地表河溪水。地下水的径流主要是沿空隙和裂隙垂直下渗径流,其次是平行流或局部管道流。平行流主要是沿岩层走向带产生。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是蒸发、泉排泄以及向溪河中排泄。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