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课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三節 莫內捕捉日出瞬息變化的光芒,創造了印象派。 以莫內創立印象派的故事,說明莫內對於自然光的熱愛與執著,而曼妙多變的自然光也成就了莫內的藝術創作。 等待日出破曉的一刻,等待日出的光在水波上剎那的閃爍。 →莫內等待日出瞬間的光照,何嘗不是等待創作的瞬間靈感。 報導的媒體記者更看不懂這樣的畫法,便大篇幅撰文嘲諷莫內不會畫畫,只會畫「印象」。沒有想到,「印象」一辭成為劃時代的名稱。 →有趣的反諷。 9.請推想作者敘述莫內故事的作用是什麼? 答: 藉莫內捕捉自然光的印象畫派,一方面凸顯自然光之藝術美,另方面藉以對比人造光,來強調「滅燭」之必要。 第四節 師生靜對石梯坪海上的月光,拓展「滅燭憐光滿」的意境。 特寫無待而得月的奇妙經驗,眾人靜對明月,臻於心靈的圓滿自足,以靜定如佛的肉身證成「滅燭憐光滿」,境界之高,不落言詮。 海岸多岩塊礁石,礁石壁壘,如一層一層石梯,石梯寬闊處如坪。 →摹寫石梯坪地貌,說明命名原因。 俯仰看天看山看海。看大海壯闊,波濤洶湧而來,四周驚濤裂岸,澎轟聲如雷震。大風呼嘯,把激濺起的浪沫高揚在空中吹飛散成雲煙。 →重複「看」字,強調石梯坪可觀壯麗的自然。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驚濤裂岸」,誇飾波濤洶湧;將濤聲譬為「雷震」,訴諸聽覺;摹寫浪花捲起、被風吹散的景象。 無所事事,沒有等待。 →最美的景致常是無心而得。 一抬頭看到的人都「啊──」的一聲,沒有說什麼,彷彿只是看到了,看到這麼圓滿的光,安靜而無遺憾。 →以「啊──」展現驚奇與讚嘆,簡單而直接。 看到他們在宇宙浩瀚前如此安靜,看到他們與自己相處,眉眼肩頸間都是月光,靜定如佛,我想這時解讀詩句也只是多餘了。 →近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師生各自獨對自己的內心與眼前光景,月光「滿」布肉身,人如佛般的肅然與靜定,這已勝過「滅燭憐光滿」的意境。 10.石梯坪的月光帶給作者怎樣的啟示? 答: 作者不再感傷人生無常,繁華難再,而是一腳踏上圓滿無憾。 11.作者見眾人靜對明月時,想起「滅燭憐光滿」,何以又認為解讀詩句是多餘的? 答: 此情此景正是「滅燭憐光滿」之境,因此作者想起詩句;然而以真實體驗進入美境,已無須言語詮釋,更何須印證詩句! 12.就全文所敘,請推測作者何以一直記得「滅燭憐光滿」? 答: (1)詩句美。 (2)夜航的印證。 (3)因為他一直在思考詩句的意境,期待能 解除少小時留下的困惑。此外,他致力 於美的覺察與欣賞,但願降低文明的光 害,以欣賞自然之光。 13.根據本文,「滅燭」背後所要表達的用意是什麼? 答: 「滅燭」即是減去人造光,讓月光、星光、日出、日落之光、螢火常與我們同在,在此呼籲且點出「滅燭」之主旨。 14.作者說:「最好的詩句,也許不是當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長的一生中去印證。」在文中,他以哪些經驗印證對「滅燭憐光滿」的體悟? 【問題討論一】 答:   作者印證這詩句的經歷有三次: (1)第一次是從雅典航向克里特島的夜晚,詩人見到「濤 聲洶湧,一大片月光如水,傾洩而來」,認為「光」 最美的形容詠嘆竟然是「滿」這個字。而「張九齡用 『憐』,或許是因為心事震動,忽然看到了生命的真 相,看到了光,也看到了自己吧!」 (2)第二次是在日本京都嵐山腳下桂川中元節放水燈的儀 式──「把人間一切圓滿的記憶分享於死去的眾生。 在水流中放水燈,召喚漂泊的魂魄,與人間共度圓 滿。」 14.作者說:「最好的詩句,也許不是當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長的一生中去印證。」在文中,他以哪些經驗印證對「滅燭憐光滿」的體悟? 【問題討論一】 答: (3)第三次是在花蓮石梯坪──「當一輪渾圓明亮的 滿月悄悄從海面升起,無聲無息,一抬頭看到的 人都『啊──』的一聲,沒有說什麼,……初升 的月光,在海面上像一條路,平坦筆直寬闊,使 你相信可以踩踏上去一路走向那圓滿。」    同樣印證詩句,但這三次的境界顯然不同,一 樣的月光,則因「照見自己」、「普渡眾生」、 「指引圓滿」而深化了「憐光滿」三字的內涵。 15.本文三度描寫「海上生明月」,其取材與表現手 法有何不同?【問題討論二】 答: 作者首先解讀張九齡的詩境,先以「如雪片紛飛的月光,隨水波流動晃漾」正面描寫,又以「令人驚叫」、「令人嘖嘖讚嘆」側寫海上明月之美。其次,作者在航行向克里特島的船上,先以「滿天繁星」的描寫入手,再以「愛琴海父子深情的傳說」陪襯,繼而描寫洶湧濤聲中忽見海上月光「如水之傾洩」寫光之滿盈。末段採譬喻手法寫石梯坪的月光初升,像「一條平坦筆直寬闊的路」,海上出現一條通往圓滿的月光大道,想像新奇且富詩意。 16.作者旅遊愛琴海,終於理解了「滅燭憐光滿」的 意境,你是否也曾因生活體驗而理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