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肝豆状核变性》word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肝豆状核变性》word版.doc

肝豆状核变性 (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Wilson 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发病率仅0.5/ 10 万~3/10 万,其基因定位于13q14. 3,编码1 个P 型ATP 酶,此酶参与铜跨膜转运的代谢过程。目前研究多认为由于WD 基因突变使其功能降低或丧失而导致铜代谢异常,肝合成铜蓝蛋白速度减慢,胆汁排铜明显减少,铜沉积于肝、脑、肾、角膜、血细胞和关节等组织中,引起了相应脏器损害的临床症状。铜蓄积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从坏死的肝细胞释放的大量铜可导致溶血,并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骨关节部位,引起多器官受累。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K-F环)为其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的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害,常可获得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   1921年Hall首先分析68例有血缘关系的HLD病人,其中34例至少与另一名患者有血缘关系,且绝大多数是表(堂)亲。因此Hall确信HLD属遗传性疾病,并且指出是由2个不同的隐匿性代谢缺陷的基因传递所致,其传递形式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一致。我国调查167例HLD先证者的家系,615位先证者及其同胞中,278人证实为HLD,按Hardy-Weinberg公式计算;(278-167)/(615-167)=0.248。此值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预期值0.25极接近,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先天代谢缺陷病。其病理生理基础是铜代谢呈正平衡。全身组织内有铜的异常沉积。本病散见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从遗传学说研究估计本病发病率约为人口的 16万分之一。我国(包括台湾)的不完全统计有220例。大多数在少年或青年期发病,以10~2 5 岁最多,男女发病率相等。幼儿发病多呈急性,在数月或数年内死亡,30岁以后发病多属慢 性型。 (1)早期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消化不良、嗳气、食欲不振等,脾肿大、黄疸、肝功能异 常、类似肝炎,迁延不愈。以后肝脏缩小、质硬、表面有结节,发展为坏死性肝硬化。 (2)精神症状常表现为性格异常、忧郁、癔病样发作,以及智力、记忆力减退、言语等表达 能力障碍。 (3)神经方面症状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主:不自主运动、震颤、共济失调、甚至肌强直、 全身痉挛。 (4)眼部出现Kayser-Fleischer角膜色素环。铜浓缩在溶酶体中,肝铜含量显著增加。血铜 蓝蛋白浓度降低。铜在红细胞内沉着引起溶血性贫血和黄疸。白细胞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明显 减少。 (5)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氨基酸尿、尿中铜、尿胆素原、钙、磷酸和尿酸的排泄量增加。磷、钙的丢失可引起骨、关节异常。 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肝豆状核变性的一系列病变是铜代谢障碍引起的。好发于10~25岁。正常人从食物中获取铜 ,95%的铜在肝脏内合成铜蓝蛋白,极少以直接反应铜存在。80%的铜从胆汁、粪便中排泄。 Wilson病人肠道吸收铜增强,肝脏内有一种特异蛋白,对铜的亲和力强,可阻止铜蓝蛋白合 成,血液中铜蓝减少。这种蛋白和铜结合松散,铜释放入血,铜盐沉积在肝脏、脑、肾、角 膜等。有研究证实,肝细胞中异常蛋白称作金属硫团(Metallothionien),与铜有极高亲和 力,与铜形成不可溶聚集物,不能被酶分解,也不能从胆汁排出。这些聚集物沉积在肝脏、 脑、肾、角膜,引起一系列毒性反应。 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发生机制有以下几个学说:①该类患者胆汁中与铜结合的正常物质缺陷,可能是鹅脱氧胆酸与牛磺酸结合缺陷,导致胆汁分泌铜功能障碍。不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是:该类患者胆汁铜结合蛋白没有质的改变,而且没有证据表明该类患者存在胆酸代谢异常。②肝脏铜结合蛋白合成异常,导致蛋白对铜的亲合力增加,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有,Wilson病患者铜结合蛋白(肝脏铜蛋白)对铜的结合常数是原发性胆汁性硬化患者该常数的4倍,但人们对资料的分析方法提出质疑,因而,Wilson病中异常蛋白对铜的高亲和力是否就是Wilson病的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③最合理的学说,是肝脏细胞的溶酶体参与了铜的代谢过程,实验观察到,Wilson病患者肝细胞溶酶体含量高出对照的40倍,认为Wilson病患者肝细胞溶酶体缺陷干扰了铜由溶酶体分泌到胆汁中去的过程,从而导致了Wilson病患者肝脏含铜量的增加。 总之,Wilson病不是由于肠道对铜吸收增加,而是由于胆道对铜的分泌障碍,这一障碍是先天性的,有基因缺陷的患者,在生后3个月不能合铜正平衡代谢转为正常,使铜正平衡代谢持续存在,结果导致了铜在体内的堆积。 肝豆状核变性病理改变 一、肝脏 最早的组织学变化是光镜下小叶周边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