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毛滨藜茎解剖结构与抗逆性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北林学院学报l995.10(3):16~20 otNorthwest Journal ForestryCollege 灰毛滨藜茎解剖结构与抗逆性研究 李广毅 高国雄 吕悦来 杨晓民 (西北林学院业±保持系.712100.畦西砖睦.第一作者男.5/岁,副教控 摘要 对灰毛滨綦茎的解剖观察表明,灰毛滨藜茎具有典型的盐生、旱生结构特征 是一种耐盐抗旱植物,适应我国西北干旱沙区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灰毛滨黎;解剖结构;抗逆性 分类号Q949.745$718.3 灰毛滨藜(Atriplexem—”Fames)为藜科滨黎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原产于美国西部干 旱平坦盐碱地(北至华盛顿南达科塔州)。1。1985年在我国陕西省靖边县沙区引种获得成功。 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对干旱、盐碱等逆境的适应性及适应机理,本文对灰毛滨藜茎作了解剖观 察研究,以探讨茎结构与抗性的内在联系。 1 材料方法 一、二、四年生茎样品均采用陕西省靖边县沙石峁林场沙质引种试验地;苗期幼茎由实验 室内播种繁殖的幼苗采得。所有材料由F.A.A固定液固定,乙醇脱水,然后浸蜡制成石蜡切 片,切片厚度8~15pm,番红一固绿染包,光学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所得数据为 10个视野的平均值。 2观察结果 2.1苗期幼茎的横切面观察 苗期幼茎粗0.84ram,由表皮、皮层、维管柱}打成, 其横切面见图l。 2.1.1 表皮细胞长形,10Hm×20pm,排列紧密,外 壁加厚。表皮外被撅薄的角质层,未见毛状体,具气孔。 2.1.2皮层由5~9层细胞组成.近表皮l~2层细 胞为厚角组织,其余为薄壁组织。细胞多边形,25~ 60pm.整个皮层宽度为208.1pm,占半径的72.3%。 2.1.3维管束在茎中排列为两轮,内轮3~4个,仅 图I苗期茎横切面简图 有韧皮部.为髓维管束,大小10.2Ⅳm;外轮2~4个.Figl T11etHmHrPrHes州liond the p.eri(*l st…㈨dling 为正常的初生外韧维营束,近圆形,大小50pm。韧皮部 卜一表皮2一寝层3蛙箬束 d韧皮£5髓 与术质部的比倒为120/100.木质部导管口径10~ 收稿日期1鲫4一0924 本研究为省农J力。艟草引种试箍”(省字1132号’H害的一个韶分 3期 李广毅等灰毛滨藜茎解剖结构与抗逆蛙研究 20“m。 4.1蹦,由许多近圆形细胞 2.1.4髓位于茎中央,近圆形,半径为59.6pm,占茎半径的I 组成.大小27.6Ⅳm,细胞壁薄,排列疏}=l}, 厚壁组织或厚角组织以及较薄的角质层,对幼茎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受风折沙割危 ‘ 害,而发达的维管组织则对水分运输有重要意义““”’。 2.2~年生茎横切面观察 此时茎粗约I.5ram,由表皮、皮层、维管柱构成,其横切面见图2。 /术质部为 操墨掰4’1032/呷1000嚣嚣冀嚣雾£2言8翟:翼薯.木质部导管口径7.8~.o¨m,维管 =..j_:一 .一 罢。.蔫专茎捕切面要图 束面积占茎面积的28%左右.维管束之间为厚壁结合组织 “。…扑卅m 填充。 l一表良2一鹿层3一形成屏区 4一蛙昔束s一髓6空腔 髓近圆形,半径约87.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