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聚合制备复合膜过程的数学模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PDF

界面聚合制备复合膜过程的数学模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8 卷第2 期 高 校 化 学 工 程 学 报 No.2 Vol.18 2004 年 4 月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pr . 2004 文章编号:1003-9015(2004)02-0146-06 界面聚合制备复合膜过程的数学模型 张浩勤, 刘金盾, 范国栋, 方文骥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 基于高分子物理化学、质量传递和相分离成膜理论,研究在复合膜制备过程中采用界面聚合反应成膜的机 理,建立了非稳态条件下反应-扩散联合控制的数学模型;通过有针对性地简化,该模型可适用于反应控制和扩散控 制。模型中无量纲参数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较好地反映了界面聚合反应成膜过程的机理。无量纲化处理使模型解析 解形式更为简单、实用,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且优于现有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可得出单体(A 组分)浓度、 膜的厚度、膜厚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可考察聚合反应速率常数、单体(A 组分)在复合层中的扩散系数、单 体初始浓度等参数对成膜过程的影响,理论结果可用于指导界面聚合反应成膜实践。 关键词: 界面聚合;扩散过程;复合膜;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Q018; O648.22; TQ051.893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自Cadotte[1]于1977 年首次采用界面聚合反应制备复合膜以来,界面聚合法便以其操作简单、容易 [2~3] 控制等优点在膜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利用该方法已制备了许多性能良好的纳滤膜和反渗透膜 。 事实上,由于界面聚合可以制备出纳米级超薄复合层,致使该类膜在低压下兼具较高的选择性和渗透 性,从而在膜分离领域备受重视,其研究热点大多集中在优化制膜配方和工艺条件来改善膜的性能, [4~7]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对界面缩聚反应成膜的机理却鲜有研究,其困难在于界面聚合反 应过程中反应性单体需扩散通过复合层才能进一步进行聚合反应,各种不同聚合度的聚合物的存在将 使成膜过程十分复杂;最棘手的是很难通过实验确定复合薄层厚度与反应时间、单体浓度等参数之间 的关系。考虑到成膜过程中的界面聚合反应决定了复合层的结构特点, 制约着膜的选择性和渗透性, 研究界面聚合反应的成膜机理,对复合膜的制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近,Ji[8] 曾经研究了二磺酰氯和乙二胺的界面聚合制膜过程,并提出了数学模型。但该模型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1)模型没有考虑高聚物相分离的影响;(2)模型认为只有少量的单体 A 参与聚合反 应,而大量的单体A 从支撑膜中扩散出去,这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3)模型比较复杂,求解困难,限 制了模型的使用。本文以高分子物理化学、质量传递和相分离成膜理论为基础,尝试建立界面聚合成 膜过程的数学模型,以揭示界面聚合反应成膜的本质,通过适当的简化建立数学模型,模型用无量纲 形式表达,解析解形式简单,便于应用。 2 界面聚合反应成膜机理 为制备复合膜,首先需要采用相转化方法来制备支撑膜。然后,将支撑膜浸入含有胺类活泼单体(例 如二胺) 的水溶液中,使其充分浸润,随即排出过量溶液,并将此膜浸入含有另一种活泼单体(例如二 酰氯) 的有机相中。由于这两类单体分别存在于两个互不相溶的溶液中,界面聚合反应只能在两种溶液 的相界面进行。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naAa + nbBb a[AB] b +(2n-1)ab (A) n 收稿日期:2003-0 1-23 ; 修订日期:2003-08-08 。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2001KYCX0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