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专栏奇妙的社会心理效应
社会心理学专栏
奇妙的社会心理效应
多看效应
在许多人眼中,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使然,事实果真如此吗?
20 世纪 60 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实验:先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 20 多
次,有的出现了 10 多次,有的只出现了一两次,然后请被试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
发现,被试更喜欢那些看过很多次的熟悉照片,而非那些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即看的次
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
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
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人际吸引难道真的如此简单?有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做佐证: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
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它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
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
价她们之间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越大;见面
的次数很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因此,一个自我封
闭的人,或一个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的人,由于不易让人亲近而令人费解,也就不讨人喜
欢。
当然,“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若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差,则
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多看效应”反而起了副作用。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
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地狱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
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身热,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
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
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以为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
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
可随之有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
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
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
认识 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马太效应
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
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 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
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
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 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
即只许挑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人挑选。对这种无选
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
不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
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