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秉南院士.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5卷 第4期 水 科 学 进 展 Vol.25,No.4 2014年7月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Jul.,2014 纪念林秉南院士 刘国纬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29) 中图分类号: I2697      文献标志码: E      文章编号: 1001⁃6791(2014)04⁃0614⁃03 林秉南院士是中国杰出的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 中国水力学学科重要的奠基 人和开拓者之一, 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秉南祖籍福建省莆田县, 1920年4月21 日生于马来亚(现马来西亚), 原名 秉兰, 后改名秉南, 字士光。 父亲林黄卷, 当时在马来亚任庇朥华侨学校校长, 兼 垦殖橡胶园和经营锡矿, 在马来亚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 1921年应孙中 山先生召唤回到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内政部矿物局科长、 财政部两广盐运署秘 书。 次年林秉南随母亲回国, 从此在广州定居。 林秉南于1938年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因抗日战争当时迁往贵州平越), 时任院长为茅以升教授, 1942年毕业, 留校任混凝土建筑设计课程助教。 1943年 离校任贵州修文资源委员会修文水电工程处工务员, 从此与水利结缘。 1945年考取国民政府教育部公费留 美研究生, 1946年3月从上海乘船赴美, 同行有许协庆等30余位学子, 于4月抵美就读于爱荷华州立大学 力学和水力学学院(College of Mechanics and Hydraulic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Iowa), 于1948年获水力学硕 士学位, 1951年获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于1949年与同在爱荷华大学留学的王宝琳结为伉俪。 王宝琳是中国 现代化学开拓者之一王琎教授之女, 回国后在北京大学附属医院任儿科主任, 是中国儿科肾病专业的奠基人 之一。 林秉南于1952年至1954年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 1955年 12月举家回国。 1956年林秉南 任中国科学院水工室研究员和水力学组副组长。 1958年中国科学院水工室、 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北京水 电科学研究院合并成为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水科院), 林秉南参与水工所筹建, 并于 1959年至1966年担任水工所副所长。 1966年至1972年林秉南在 “文化革命” 中作为 “反动学术权威” 受 到批斗, 送往河南平舆水电部五七干校劳动。 1972年至1977年在水电部科技情报所任工程师, 1978年从科 技情报所调回北京水科院任水工冷却水所副所长, 1980年任水力学所所长, 1982年至1984年任北京水科院 院长, 1985年起受聘为北京水科院咨询委员, 1990年任北京水科院名誉院长, 直至2014年1月3 日逝世。 林秉南院士是全国政协第五届至第八届委员(1978年2月至1998年2月)、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美国科 罗拉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1981年至 1990 年)、 钱宁泥沙科学基金会主任委员 (1988年至2005年),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秉南院士长期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领域的研究, 在高速水流、 明渠不恒定流和河流泥沙研究等方 面都取得了开拓性成就。 在高速水流方面, 他于1958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座最大流速可达19m/ s、 变坡幅度可达57°的高速水流渗 气陡槽设计, 是当时世界三座试验用大型活动陡槽之一。 他是中国最早对溃坝波进行试验研究的学者, 早在 1958年至1959年, 他负责设计了第一个长江三峡水库水体突然泄放实体模型, 完成了长达 18卷的 《长江 三峡水体突然泄放问题研究报告》; 他是高坝水流宽尾墩新型消能工的发明人之一, 他主持的 “宽尾墩、 窄 缝挑流坎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