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梅藏东南地区毛壳属真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pdfVIP

岳海梅藏东南地区毛壳属真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岳海梅藏东南地区毛壳属真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43(4):431~440,2017 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Agric.LifeSci.) /agr E-mail:zdxbnsb@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16.12.221 藏东南地区毛壳属真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1* 2 3 11 岳海梅 ,庄华 ,潘朝晖 ,巩文峰 (1.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西藏林芝 8600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3.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林芝860000) 摘要 为分析藏东南地区毛壳属(ChaetomiumKunze)真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情况,从藏东南5个市、县采集土壤、 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等标本共355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得到36株毛壳菌,平均分离几率为10.14%。 将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多样性指数特征分析,并按形态特征初步分类;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菌株的rDNA-ITS和 β-tubulin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与序列测定;利用MEGA5.0软件构建rDNA-ITS和β-tubulin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结 果显示:林芝县的毛壳属真菌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1785,物种均匀度指数也最高,为0.6056;昌都市的毛壳属真菌 丰富度指数最高,达到0.8614。不同地区毛壳属真菌的优势种也存在差异:工布江达县的优势种为球毛壳(C. globosum);墨脱县和昌都市的优势种为粪生毛壳(C.funicola);察隅县的优势种为旋丝毛壳(C.bostrychodes);林芝 县的优势种为反卷毛壳(C.convolutum)。根据形态特征可将36株菌归属为8个种。分析扩增后的rDNA-ITS和 β-tubulin基因序列发现,β-tubulin基因的变异位点、单倍型总数、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平均 差异数与rDNA-ITS序列的这些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更大的碱基变异性。系统发育进化树表明,供试的36个 菌株被分为7个组,rDNA-ITS和β-tubulin这2个基因片段不仅可用来区分毛壳菌属中形态差异较大的种,如印度 毛壳(C.indicum)、大果毛壳(C.megalocarpum)、球毛壳(C.globosum)、粪生毛壳(C.funicola),还可区分形态特征非 常相似的印度毛壳(C.indicum)和直立毛壳(C.erectum),同时也可以对一些形态上难以鉴定的种进行初步鉴定,但 不能较好地区分反卷毛壳(C.convolutum)、旋丝毛壳(C.bostrychodes)和黑毛壳(C.nigricolor),需要结合更多的基因 片段进行区分。综上所述,本文对藏东南地区毛壳属真菌多样性与系统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为丰富西藏毛壳属 真菌资源和开发毛壳菌代谢产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藏东南;毛壳菌;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 Q949.32 文献标志码 A Diversityandphylogeneticanalysisof Chaetomium fungusfromsoutheasternTibet. Journal of ZhejiangUniversity(Agric.LifeSci.),2017,43(4):431-440 1* 2 3 1 YUEHaimei ,ZHUANGHua,PANZhaohui,GONGWenfeng (1.DepartmentofPlantScience,TibetAgriculturaland AnimalHusbandryCollege,Linzhi 860000,Xizang,China;2.CollegeofPlantProtection,NorthwestAFUniversity/State KeyLaboratory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