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遗传型小麦核雄性不育研究进展-麦类作物学报
第 18 卷第 3 期 . 18 . 3
麦类作物 V o l N o
1998 年 5 月 TR IT ICA L CRO P S M ay, 1998
遗传型小麦核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王鹏科 黄寿松 杨智全 徐 旗
(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陕西杨凌 7 12 100)
摘 要 小麦核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但小麦核不育往往由于缺乏稳定的保持
系而限制了其应用。标记性状尤其是籽粒颜色标记是解决核不育小麦保持问题的一种较理想的途径。蓝
标型小麦核不育体系的育成和矮秆基因的导入, 为小麦核不育杂优利用创造了基础材料。利用籽粒颜色
标记太谷核不育小麦, 对于其育种应用和杂优利用有一定意义。作者还对V E 型不育系的蓝粒标记, 蓝
标型不育保持系的粒色表现及杂种优势的表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小麦; 核雄性不育; 研究进展
小麦核型雄性不育是小麦育种及杂种优势 从小麦核型雄性不育的遗传学分析, 不育性的
( )
利用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国内外经过 30 多年 产生可以归为以下四种原因: 1 基因的自发突
的研究, 发现和培育出了 20 多种小麦核不育 变; (2) 隐性不育基因的重组:A thw a l ( 1996) 和
系。并且在不育机理、育种、杂优利用研究等方 J an ( 1977) 等人在杂交后代中发现了由3 个隐
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由于核型雄性不育往往找 性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 它们的亲本育性正常,
不到稳定的保持系而限制了其杂优利用, 甚至 这显然是由于亲本中的隐性不育基因的重组所
导致一些材料的丢失。我国太谷核不育的发现 致; (3) 染色体缺失: B av lon 和D r isco ll ( 1981)
和蓝标型核不育保持系的育成, 使核不育的研 用 4 双端体与 和 不育系杂
A P robu s Com ston e
究更加广泛和深入。标记性状的应用已使得遗 交, 发现 1 中 4 端着丝点染色体配对频率
F A L
传型核不育小麦在保持问题、育种以及杂优利 显著下降。同时不育基因与着丝点独立分离, 因
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拟对遗传型小 而认为这两个不育系的不育性均由4 染色
A L
麦核不育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体臂顶端缺失所致; (4) 异源染色体代换: 叶绍
1 小麦核雄性不育的基础研究 文等在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后代中
选 育 的V E 型雄 性不 育系, 经 细 胞 学分 析
1. 1 小麦核不育的育性机理研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