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智慧禅:慰藉心灵的静心修行术 空明子.pdf

智慧禅:慰藉心灵的静心修行术 空明子.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智慧禅:慰藉心灵的静 心修行术 空明子 中国工人出版社 序 现代人认识佛教大多数是从古典名著 《西游记》和电影 《少林寺》 开始的,而佛家智慧的传播则远早于这两部文艺作品。2500 年前, 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东汉明帝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 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菩提达摩东渡到达中国,带来了禅宗的思想基 础。 佛家的智慧与道家、儒家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互补,它们并称为 “三教”,已经构成了传统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 的精神基础。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佛家的智慧,通过这些智慧让我们 能够更迅速、灵活、准确地处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而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谈佛家智慧,指的是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宗派 ——禅宗的智慧。其核心就在于,如何从对立的矛盾双方中求解脱、 求平衡、求超越——类似的矛盾有很多,如出世和入世、做人和成佛、 求佛和求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和统一”,不是用一方去“统 一”另一方,而是从事物的一体两面中兼而有之。 从宋代开始,禅宗深邃的思辨精神就把生存、超脱的智慧带进了 中国人的大脑里,创造出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那 些有关于人生中生活、事业的智慧果实俯拾皆是: 《五灯会元》卷17 记载青原惟信的一段禅语就经常被人引用: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 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 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就将这段禅语敷陈为如下诗句,为人所津津 乐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 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 正是这些智慧结晶的闪光,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去亲近佛 教、感悟禅理,并将这些智慧运用自如,创建了一个又一个文化高峰, 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以诗说禅的苏东坡、人称“诗佛”的王 1 维等。 同时,佛法、禅理又给这些文化巨擘的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出尘之 美。如白居易诗云:“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 华严偈,方便冈开智慧花。”黄庭坚诗云:“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 间老斫轮。”刘长卿诗云:“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 时人已知处。” 而且,佛家的智慧并不专属于那些口中吟诵“阳春白雪”的文化 精英,对于那些“下里巴人”,佛家的智慧也是可亲可近的。 有时候,佛家智慧的表达表现得直白通俗,《西游记》《少林寺》 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西游记》中,被孙悟空打死的妖怪一般都是没什么后台的, 而那些领导的司机(如赛太岁、独角兕大王等)、仆人(如黄眉大王、 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等)、亲属(如金翅大鹏雕、白毛老鼠精等)到 了危急关头就会有人帮它们求饶:“悟空住手,饶了它这一回吧。”但 是,除了这些“关系户”之外,也不全是消极的一面。如果个人能力 突出,也会有人慧眼识才,给它们一个纠正错误的机会,如黑熊精、 红孩儿、百眼魔君等就被上级领导收归己用,戴罪立功。 而且,有时候,佛家智慧的表达更显得幽默辛辣。 宋孝宗到杭州灵隐寺游玩,有高僧陪同导游。 灵隐寺前有一个小山,传说是从印度飞过来的,故名曰:飞来峰。 宋孝宗就问高僧:“这山既然能飞,为什么飞过来之后,不飞回去?” 高僧回答:“这正是俗话说的‘一动不如一静’。” 进得山门,宋孝宗看到观世音菩萨像手持念珠、做祷告状,又问: “菩萨拿着念珠有什么用?” “菩萨也是要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 宋孝宗很奇怪:“菩萨念自己有什么用?” 高僧回答:“求人不如求己。” 在上面的笑话里,高僧的两句谚语都是意有所指的,并不是无的 放矢。宋孝宗接掌南宋朝廷的时候,一反前任宋高宗向金妥协的政策, 整军经武,准备收复中原。高僧其实是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