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格障碍被告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doc

浅议人格障碍被告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浅议人格障碍被告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 ·缪坤玉· 提出人格障碍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是基于司法实践中大量人格障碍者犯罪案件的涌现,对人格障碍者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并不一致,有的认定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有的认定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也有认定不完全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格障碍客观上是一种病态,是否应当对人格障碍被告人作出特别的规定值得研究。我国法律对于精神病人应负的刑事责任作了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对于同样属于精神类疾病范畴的人格障碍,我国法律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那么,对人格障碍者如何量刑,在刑法没有作出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按照鉴定结论作出判决无疑是正确的。司法实践中,普遍不考虑被告人存在人格障碍的因素而作出判决,考虑被告人存在人格障碍的因素作出判决的,往往是基于鉴定部门对被告人作出的鉴定结论或对人格障碍的理解而从轻判决。笔者因数例人格障碍被告人的辩护,从而对具有人格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如何认定十分困惑,由于人格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属于司法鉴定范畴,是医学与法学的综合结论,专业性极强,故笔者只能试图对具有人格障碍被告人量刑规范提出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与特点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将人格障碍表述为:“人格障碍是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或者患者自己感到精神痛苦。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在严重脑和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或精神创伤后所致的人格特征偏离,不单独诊断为人格障碍,而作为原发疾病的症状,名为人格改变”。人格障碍普遍赞同的共同特点是: 1、在18岁以前发生; 2、人格严重偏离正常、不协调,人格的某些特点非常突出; 3、情感不稳定,易激动,易于增强或低落,情感肤浅或冷酷无情; 4、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往往不明确,常受情感冲动、偶然动机或本能欲望所支配,容易出现冲动和违纪行为; 5、对自身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生活中吸取教训。 有上述人格障碍的概念和特点可以看出,人格障碍者特定的性格特征,使之较常人更加容易冲动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人格障碍者是否属于精神病人 什么是精神病人,精神病人是一个法律上缺乏明确规定、医学上模棱两可的概念,既可以理解为重性精神病患者,也可以理解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我国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中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精神病人”是泛指以各种心理活动异常为表现特征的精神障碍者;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精神病人”是仅指心理活动异常达到一定程度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不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及性心理变态者。虽然两种意见的分歧仅仅是关于“精神病人”概念内涵及外延的界定,但在具体工作中却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鉴定的质量。笔者认为,“精神病人”从法律上要严格限制,应将“患有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缺陷的人”,即广义的精神病剔除在外。而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多数是重性精神病,即狭义的精神病患者才是法律意义上的精神病人。 因此,依笔者之见,法律上的理解只能限制为狭义的精神病患者,即仅指心理活动异常达到一定程度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因为在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之时,只有完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其行为能力,才符合法律的要件,如果把广义的神经性衰弱等症也纳入法律的范畴,很显然这是扩大了法律的概念。故笔者认为,人格障碍者不应该属于刑法规定的精神病人的范畴。若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笔者认为应该按其特殊性另行规定。 三、提起具有人格障碍被告人刑事责任能力问题的缘由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相应地适当减轻。那么,基于我国对精神病人、间歇性精神病人、肢体存在缺陷的人犯罪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而人格障碍属于精神类疾病的范畴,同样也应当作出相应的规范。 事实上,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精神病患者的司法鉴定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客观上造成了对人格障碍被告人的不同认定,导致量刑存在极大的差异。 2006年,陕西省安康发生的邱兴华杀人案审判过程中,法院没有委托鉴定机构为邱兴华做精神病鉴定,但是,一审开庭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为邱兴华进行了犯罪心理测试,认为邱兴华属于人格障碍,不是精神病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最终,被告人一审判处死刑而上诉后,被裁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