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正裁-再与南怀瑾商榷(三) 董子竹.pdfVIP

论语正裁-再与南怀瑾商榷(三) 董子竹.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论语正裁—再与 南怀瑾商榷 宪问第十四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 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 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莫错解 “德”字 从颜渊第十二至此,《论语》的编排是很讲究的。从 “克 己复礼”的纲往下推,依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一节一 又一节细细推下,是希望给后人一层又一层的启示。这种做法 正体现了儒家强调 “有为法”的精神,但这样做的一大弊端 是,言行说得太细了,容易使学习者忘了根本。事实上,后世 #! 宪问第十四 ︽ 论 曲解孔子,正是由于 《论语》是语录体的,同样一句话怎么解 语 ︾ 释都行,最后是越解越离根本。 正 裁 儒家经典最易歪曲成道德训条,而佛家经典则最易歪曲成 神话迷信。我劝诸君在读东方文化的原典时,参考一点现代哲 学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作品,以扩大眼界,同时还 要多结合自己的最平凡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不要过高推赞古 人,似乎他们都是神,好似他们的言行是只有神才能达到的。 记住,他们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平常人。 读东方文化原典,必本着一颗平常心。 你看孔子讲的 “仁”、“德”这些概念多么玄妙啊! 国家有道之时,贪俸禄是错的;国家无道时,贪俸禄也是 错的。那什么是对的呢?只好去隐居了。南先生便是这样讲 的。这么说来,孔子的 “有为法”的核心,便和 《大学》的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背离了?那如果是当了皇帝又该如何?也 去退隐吗?人人都退隐,这个国家该由什么人来管呢? “克、伐、怨、欲”全都没有的人也不能算是 “仁者”,那 什么人才能算是 “仁者”呢?南先生在此解释说:“由此可知 孔子所称的仁,中国文化所标榜的仁的道体,就像道家、佛家 的 ‘得道’那样,不可知,不可测,是非常高,不可思议的一 种境界。” 正是由于此,“道”被神化了,“仁”被神化了,“佛”被 神化了,“德”之一字也被神化了。这些概念的内容被神化到 了所有的人都无法达到的地步,但又非想达到不可,这就为 “假道学”、“伪君子”留下了通道。许多人就是在这种完全不 自觉的情况下,成为伪君子的。 其实,孔子所说的 “德”、“仁”这些概念是非常平实的概 念。第一,一定要离了相、破了相说话。第二,回归自心,只 #! 宪问第十四 要做到了不自欺,不自谦,就是还了生命本质力量的原来面 再 与 目。千万不要神化生命的本质力量。你虽然找不到它,但你感 南 怀 官所触之处无非是它,真善美是它,假恶丑也是它。舍了它, 瑾 商 在与不在,有与没有,都是不可讨论的,也就是说不要以为只 榷 有人间称为高尚美好的东西才是它。越是神化,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