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辽盆地发现油气超压运移包络面的意义及油气运移和成藏机理.PDF

在松辽盆地发现油气超压运移包络面的意义及油气运移和成藏机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在松松辽辽盆盆地地发发现现““油油气气超超压压运运移移包包络络面面””的的意意义义及及油油气气运运移移和和成成藏藏机机理理探探讨讨 冯志 , 张顺 and 冯子辉 Citation: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411, 1872 (2011); doi: 10.1360/zd-2011-41-12-1872 View online: /doi/10.1360/zd-2011-41-12-1872 View Table of Contents: /publisher/scp/j ournal/SSTe/41/12 Published by the 《中国科学》杂志社 AArrttiicclleess yyoouu mmaayy bbee iinntteerreesstteedd iinn 松辽盆地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机理探讨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in Chinese) 3377, 185 (2007); 中国异常地层压力分布、起因及在油气运移 中的作用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 Life Sciences Earth Sciences (in Chinese)22 33, 1309 (1993); 中国陆相油气的形成和运移( Ⅰ) Scientia Sinica (in Chinese) 1100, 356 (1980); 中国陆相油气的形成和运移( Ⅱ) Scientia Sinica (in Chinese) 1100, 561 (1980); 咔唑类化合物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22, 420 (1997);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 年 第41 卷 第12 期: 1872 ~ 1883 SCIENCE CHINA PRESS 论 文 在松辽盆地发现“油气超压运移包络面”的意义及 油气运移和成藏机理探讨 * 冯志强 , 张顺, 冯子辉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大庆 163712 * E-mail: fengzhiqiang@ 收稿日期: 2011-05-08; 接受日期: 2011-11-1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06CB701404, 2009CB219308)资助 摘要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是在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型砂岩储层, 以 关键词 岩性油藏和致密型油藏为主, 青山口组一段深湖相泥岩既是其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 包络面 超压运移 层, 为典型的大面积分布的“上生下储”型油藏. 基于大量探井和已开发油田资料研究, 发现 浮力运移 青一段烃源岩下伏的扶杨油层存在一个宏观包络面, 包络面内有效储层普遍含油, 包络面以 泄压层 下主要为水层. 包络面到烃源岩底部的距离一般在 100~350 m, 最大达到550 m. 通过研究烃 非常规油气成藏 源岩层上下地层中砂体的空间展布关系和储层物性等因素, 揭示出: 1) 包络面为油气超压运 松辽盆地 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 2) 泄压层的空间分布控制了油气超压运移的方向及距离; 3) 包络面内 以形成致密型和透镜体油气藏为主, 包络面外的泄压层中油气经历浮力运移形成常规油气 藏. “油气超压运移包络面” 的发现以及“油气超压运移”和“浮力运移”概念的提出, 完整构建了 油气运移、成藏过程以及形成的油气藏三者之间的成因联系. 研究结果改变了松辽盆地以往 扶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