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2卷 第4期 应 用 化 学 Vol.32Iss.4
2015年4月 CHINESEJOURNALOFAPPLIEDCHEMISTRY Apr.2015
反应温度对蒙脱石载银量及其缓释性能的影响
a b a a a
徐光年 乔学亮 张文海 金俊成 常文贵
a
(皖西学院,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推广中心 安徽 六安237012;
b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4)
摘 要 以钠基蒙脱石(NaMMT)为载体,氧化银与氨水反应形成的银氨络合物[Ag(NH)OH]为前驱体,
3 2
通过离子交换和三乙醇胺(TEA)还原两步法制备了载银蒙脱石(AgMMT)。用佛尔哈德法测定了载银蒙脱石
(AgMMT)的载银量,探讨了反应温度对 MMT载银量及其缓释性能的影响,并用FIIR、XRD等技术手段对
+
NaMMT和AgMMT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蒙脱石与Ag的质量比为20∶1、离子交换时间为1h、
反应温度50℃,然后再加入三乙醇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50℃下反应2h,MMT的载银量最大,银的利用率达
到8689%,释放时间最持久,并且MMT的层状结构没有被破坏。
关键词 载银蒙脱石;制备;温度;缓释性能
中图分类号:O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18(2015)04045305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5.04.140260
蒙脱石(MMT)是层状粘土矿物的一种,一个单位晶胞由两个硅氧四面体夹杂着一个铝氧八面体组
[12] 4+ 3+ 3+ 2+
成 。四面体层上的Si被Al 、八面体上的Al被Mg 同晶取代,在MMT片层上产生过剩负电荷,
+ 2+ 2+
这些负电荷可通过静电吸引键合在两片层间的Na、Ca 、Mg 等离子而达到静电平衡,但这些被吸附
[3]
的金属离子也可被其它离子交换 。经金属离子交换的MMT分散在水中,能吸引和吸附水中带负电荷
[4]
的细菌,提高材料的抗菌性能 ;也能吸附带电或不带电的有机分子,如黄曲霉毒素、水杨酸、除草剂和
[57]
杀真菌剂 。为了使MMT在吸附水中细菌的同时杀死细菌,可将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相对高安全性、
[8]
难以产生耐药性的银负载到MMT的片层间 。目前,文献报道的载银MMT的制备大多采用离子交换
法 [911],所用的含银前驱体为硝酸银,利用银离子与钠离子进行交换,将银离子负载到MMT上 [1213]。
但负载的银离子可能被其它离子再交换,使得载银蒙脱石的缓释能力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拟
在银离子与钠离子交换时,用还原剂将银离子还原成纳米银,从而防止MMT负载的银离子被其它离子
再交换,同时探讨载银MMT制备的反应温度对银负载量及其缓释性能的影响。拟在不同温度下通过离
子交换和三乙醇胺(TEA)化学还原两步法制备载银 MMT(AgMMT),用佛尔哈德法测定 MMT的载银
量及其缓释性能,探索制备AgMMT的最佳温度,并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征NaMMT和AgMMT
的结构。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反应温度对MMT载银量及其缓释性能的影响,未见文献报道。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LDZM立体式压力蒸汽灭菌锅;250HL恒温恒湿培养箱;BS1EA恒温振荡培养箱,上述仪器均由
TD3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科院高素质人才团队管理办法-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DOC
- 北阿尔金白尖山矿区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组成及其.DOC
- 北部湾航空8月20日新开南宁=南阳=天津航线.DOC
-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摄食习性和营养级-水产学报.PDF
- 北马鞍山综合家庭服务中心-SocialWelfareDepartment社会福利署.PDF
- 北非地区海陆热力差异与夏季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气象学报.PDF
- 区及基层对外结好一览表-青岛外办.DOC
- 区域侵入岩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pdf
- 区域化探异常的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方法技术进展综述-地质与勘探.PDF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0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