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大典(二) 佚名.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唐诗鉴赏大典-2 中国经典古籍系列《唐诗鉴赏大典》 唐诗鉴赏大典-2 王昌龄诗鉴赏 生平简介 王昌龄( 698-约757 )下字少伯1唐京兆长安(今 陕西西安)人8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只为校 书郎个开元二十二年( 734 )中博学宏词Y授汜水(今 河南荥阳县境)尉一再迁江宁几故世称王江宁向天宝七 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6安史乱后还乡 4 道出亳州I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口王昌龄当时曾名重 一时 4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0是一代七绝圣手T 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儿描绘边塞风光0激励 1 唐诗鉴赏大典-2 士气口气势雄浑6格调高昂I手法细腻0其诗《从军行》 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只也有以感时、宫怨、送 别为题材的佳作 1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人 孤城遥望玉门关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T 不破楼兰终不还只 王昌龄诗鉴赏 《从军行》一共七首T这是其中的第四首下诗歌通 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 ”孤城”中担任戍守 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几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 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只 2 唐诗鉴赏大典-2 “青海长云暗雪山儿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 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儿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 道边境防线 1 上空密布阴云一烽烟滚滚0银光皑皑的 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y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 1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4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 调儿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儿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 现y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T站在“孤城”之上个人的 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 里边防线的Y这里一个 ”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 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一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 之 ”视通万里”Y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 肩的历史责任感又 “黄沙百战穿金甲4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只对戍边 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1 意思是说6在荒凉的沙漠里了战斗繁多6将士身经 百战P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4但是只要边患还没 有肃清Y就决不解甲还乡口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 和突厥 6 青海湖畔儿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 3 唐诗鉴赏大典-2 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6则西 临突厥8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6“黄沙百战穿 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8其中,”黄沙” 二字既是实景只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 4 又道 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几形象地说明了将士 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 ”穿金甲”三字 只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8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 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只乃至牺牲下但是,金甲易损 0 生命可抛0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只“不破楼 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人这里化用了 楼兰的典故下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只屡次拦截杀害 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下公元前七十七年人大将军霍光派 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 8 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 来6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 i这里借指吐蕃和 突厥贵族的当权者几诗中所写的将士 6 并无久战思归 的厌战情绪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 y 他们置个人利益 于不顾个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口“不 破楼兰终不还”1 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1就 4 唐诗鉴赏大典-2 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 雄群像4使人倍感诗境阔大0感情悲壮 4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