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自从韦小宝出世,在港台召开的金庸作品讨论会上,韦小
宝总是最热 门的话题 ,可见这个人物 的鲜活和他 的社会影 响
力。为此,港台评论甚多,香港金学名家刘天赐著有 《韦小宝
神功》,单赞韦小宝的为人处世之道 。书前有 自序一篇,序后
署名 “刘小宝”。倪匡也为此书作序,道是读后 “深觉 《韦小
宝神功》堪称人际关系的圣典”云云。
但那本书对韦小宝这个人物的评价,笔者不敢苟同。韦小
宝固然是个复杂人物,然而把韦小宝当做一个学习对象,却未
免失之庸俗 。记得大陆 世纪 年代讨论 《水浒》时,曾有
一位非常知名的学者写了一篇 《我们 向武松学习什么》。大陆
与香港虽是政治背景不同,但文化背景和文化心态是同根 同源
的。即都是过分强调小说的实用性,人们常常把小说当做某种
教科书,其结果只能导致对小说和人物理解的庸俗化。
大陆 《评点金庸》的作者认为韦小宝是个 “反英雄人物”,
说金庸写 《鹿鼎记》是为了仿效塞万提斯,是 “为了打倒武侠
小说” 刘卫国则认为 “到了 《鹿鼎记》,金庸则为侠义精神唱
出了最后 的挽歌 ”,通过韦小宝这一 中国文化 的怪胎 ,“侠义精
神最终被金庸埋葬”。这种评价只抓住了韦小宝这个人物的表
象,没有抓住人物 的本质 ,至于说金庸刻画这个人物是“为 了打
倒武侠小说 ”云云,就更加把结论导 向偏颇 了。因为金庸与塞万
提斯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写作的目的当然不会一样。
塞万提斯当年面对的是 日趋没落的骑士小说,而金庸则是
第 2 页
刚刚兴起 的新派武侠小说 的扛旗人 。他为这个新 的文学品种不
知付 出了多少心血 ,自己亲生 的孩子却要去亲手杀死 ,这于逻
辑上是说不通 的。
金庸写 《鹿鼎记》这部书 ,或是塑造韦小宝这个人物 ,既
不是要打倒武侠小说 ,也绝不是要人们来学习的。金庸本人 曾
反复强调这一点。他在 《鹿鼎记》后记 中说 :
小说中的人物如果十分完美 ,未免是不真实的。小说
反映社会 ,现实社会 中并没有绝对完美的人 。小说并不是
道德教科书 。不过读我小说的人有很多是少男少女,那么
应当向这些天真 的小朋友们提醒一句 :韦小宝重视义气 ,
那是好的品德 。至于其余各种行为 ,千万不要照学 。
金庸小说评者甚多,然而众说纷纭,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兹不一一述 引。其 中对金庸评价公允而深刻 的当以严家炎先生
为代表 ,他说:“ 《笑傲江湖 》刻 画 的岳不群、《鹿鼎记 》刻画 的
韦小宝等形象 ,完全称得上有深度 的艺术典型 ,熔铸着作者对
生活独特的发现 ,具有极大的认识意义。”并认为 “在思想的深
刻、独到方面,金庸小说不亚于新文学大师的杰出作品”。
这个评价并非是妄赞之语 。因为无论是金庸的 《鹿鼎记》,
还 是其主人 公韦小宝 ;无论从美学价值 ,还 是就人物 典型来
说 ,都可与位列文学史的一级文学大师们相 比肩 。他 的 《天龙
八部》就被海外学者陈世骧誉为可与元杂剧和古希腊悲剧相媲
美 的 “悲天悯人 ”之作 。而 《鹿鼎记》则代表 了他 的创作思想
和艺术 的最高峰。
韦小宝这个人物形象之所 以引人注 目,不仅仅在于他 的个
第 3 页
性鲜 明,而且在于他 的美学风格不 同于金庸笔下其他人物 。金
庸在 《鹿鼎记 后记》中说 : “然而 《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
侠小说 ,毋宁说是历史小说 。这部小说在报上刊载时,不断有
读者写信来 问: ‘《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因为他们发
现 ,这与我过去的作 品有很大不 同。”这个不同可从两个角度
来说 。
一是读者 的心理感觉不 同。读者读小说 ,常常用等式代入
法 ,对于 自己喜欢 的角色故事 ,就常常融入其中,成为其 中的
一个角色或人物 。韦小宝无法代入 ,于是就产生反感或提 出
疑 问。
二是从作者创作方法而言, 《鹿鼎记》和韦小宝 的问世 ,
说 明作者 的创作方法发生 了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