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反思-李欧梵.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告别世纪末 ———代序 当此文发表的时候,将是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 十九日,距离这个世纪的结束仅剩两天了,这个专栏 既然名曰“世纪末的反思”,也就此告终。以后如再 写稿,将不以专栏形式,也不定期,因为我再不愿意 受“现代性”的时间限制了,而且也没有心情多写。 自从去年七月初开始写这个专栏以来,每周写 一篇,记忆中只有一次脱期,是因为今年年初我竟患 坐骨神经痛而卧地不起,无法执笔(后来成了卡夫 卡笔下的“变形虫”后又在地上执笔续写下去),至 今该说的话也都快说完了。在此特别记下这一年个 人生活中的一点杂忆和感想,以兹纪念,因为我事后 才发现:这个专栏题目虽大,其实范围甚小,反思的 大多是自己。 今年的第一个月我是卧在地上度过的,温室内 幕天席地,终日与古典音乐和文学书本为伍,其乐也 融融,终于可以过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天三省其 身,才发现自己对于文学的兴趣远远超过职业上的 2 · · 世纪末的反思 需要,何不趁此有生之年改变一下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生活? 名利乃身外之物,对我更重要的还是内心的生活———一种孕 育在文学、音乐和电影中的感性生活,所以不自觉地写了不少 有关这三方面的文章,虽然至今意犹未尽(我还不敢写普鲁 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没有把我喜欢的中国新诗的句子 变成十大经典、听完柏林爱乐交响乐团演奏的布鲁克纳第九 交响乐后还是无法形容我对最后一个乐章的感受),还是适 可而止,可能有些读者已经不耐烦了。当然也有热心的朋友 按周剪下我的文章送人,还有上海的一家杂志不经过同意而 转载,在此我都要表示感谢之忱。 今年初我卧地沉思的第二个发现是:别人都在欢迎千禧 年,只有我仍然钟情于世纪末,后来又有朋友提醒我:一九九 九年并不一定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二○○○年才是,我遂 从三个“九”字想到三个“○”字,竟然异想天开,试图从这三 个 Y2K ○字中找寻时间的意义,也许“千年虫”( )解决的方法 不是重新在这三个 上加二,而是继续徘徊在 的圆圈之中, ○ ○ 也许由此而可以得到时间循环的定理,可以回头看,“重新来 过”(王家卫电影《春光乍泄》的主题),甚至可以超越时间本 身,征服“现代性”,由电脑网络指引我进入神话境界?我愈 想愈走火入魔,遂开始写我的第二本小说《东方猎手》,以间 谍体裁来探讨全球化和时间的意义。至今写了一半,故事却 是未来式,从二○○○年开始的。(我在此要致谢一位读者 寄来的旧体诗,以后定会在小说中采用。) 我对世纪末的偏爱,不仅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而且和某 种“审美观”有关。记得多年前在维也纳参观一个画展,题目 3 告别世纪末 · · Gustav Klimt 是《梦幻与现实》,展出的多是克林姆特( )的作 品,我流连忘返,顿时染上了世纪末的颓废症,因为克林姆特 的艺术代表了上个世纪末的维也纳,光辉灿烂,虽然夕阳无限 好,但仍洋溢着先锋式的革命新意。今年春天在剑桥接待台 湾名作家朱天文,相谈之余才发现她的小说《世纪末的华丽》 的灵感也是得自同一个来源,不胜欣慰,于是我又想到我最敬 佩的一位文化史家萧斯基(Carl Schorske),他的那本巨著《世 纪末的维也纳》(Fin - De - Siecle Vienna ),我至今奉为经典,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