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光子晶体的太阳电池陷光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 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 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陈培专 2015 年 5 月 30 日
非公开学位论文标注说明
(本页表中填写内容须打印)
根据南开大学有关规定,非公开学位论文须经指导教师同意、作者本人申 请和相关部门批准方能标注。未经批准的均为公开学位论文,公开学位论文本 说明为空白。
论文题目
申请密级
□限制(≤2 年)
□秘密(≤10 年)
□机密(≤20 年)
保密期限
20 年
月
日至 20 年
月 日
审批表编号
批准日期
20
年 月 日
南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盖章(有效)
注:限制★2 年(可少于 2 年);秘密★10 年(可少于 10 年);机密★20 年(可少于 20 年)
摘
摘 要
摘 要
在硅基薄膜太阳电池中引入高效的陷光结构是提升电池吸收和效率的有效 途径。陷光结构包含两个基本要求,首先需要在电池背表面添加高反射率的背 反射层,尽可能的将到达电池底部的光反射回电池内部;其次需要在电池中引 入绒面结构,增强光的散射,延长光在电池内部的吸收光程。本论文研究基于 光子晶体(photonic crystal,PC)的太阳电池陷光结构设计与实验。首先研究一 维光子晶体(one 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1D PC)作为背反射层在硅基薄膜 太阳电池中的应用,而后研究二维光子晶体(two 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 2D PC)作为绒面形貌在电池中的散射特性,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控制光在电池中 的行为,全谱域提升电池本征吸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首先研究了适用于硅基薄膜太阳电池背反射层的 1D PC 的优化设计和实验 制备。基于平面波方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模拟研究了 1D PC 的结构参数对 其光子禁带和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介质厚度比对 1D PC 的光子禁带和 禁带内反射率有重要影响。要获得大的禁带宽度,除了选择大折射率比介质和 增大周期厚度,关键是要将介质厚度比设置在 1/2-2/3 区间;而要在禁带范围内 获得高反射率,当无法满足两种介质层均为无吸收时,应在保证禁带范围涵盖 所需背反射范围的前提下,减小吸收层与低吸收介质层的厚度比。为了满足不 同电池的背反射需求,可以通过调整 1D PC 中单一介质层的厚度,实现禁带展 宽及中心红移;或者将两种禁带范围连续的 1D PC 级联,实现宽谱域高反射。 采用 a-Si 和 SiOx 分别作为高、低折射率介质,实验制备出禁带范围分别为 520-800 nm、550-850 nm 和 650-1100 nm 的 1D PC,5 周期时禁带内的平均反射率分别为 97%、98%、99%。
接下来实验研究基于 1D PC 的随机绒面背反射结构设计及其在太阳电池中 的应用。高性能的背反射层需要同时具备高反射、高散射和高电导特性。通过 在 1D PC 和电池间插入掺铝氧化锌膜(aluminum-doped zinc oxide, AZO)形成 1D PC/AZO 复合背反射电极,使 1D PC 在获得高反射的同时能兼顾载流子输出。 本文提出两种在 1D PC 中引入绒面形貌的方法。一是利用稀盐酸腐蚀上述 1D PC/AZO 复合背反射电极表面的 AZO 层,形成 1D PC/绒面 AZO 复合背反射电
I
极。经优化后,在非晶硅电池背反射所需波长范围内(550-800 nm),1D PC/绒
面 AZO 的平均反射率和绒度分别为 90.4%和 80.6%,优于随机绒面 Ag/AZO 的 80.6%和 47.8%。二是通过将 1D PC 直接沉积于绒面 AZO 模版上制备形成绒面 PC 结构。应用于电池时,与基于随机绒面 Ag/AZO 电池相比,上述两种基于 1D PC 的绒面背反射结构均能在不降低电池开路电压 Voc 和填充因子 FF 的情况下使 电池短路电流密度 Jsc 和相对效率获得提升。
最后模拟和实验相结合,以单结 n-i-p 型非晶硅锗电池为原型,研究锥形 2D
PC 在电池中的应用。首先基于波动光学理论,模拟研究了 2D PC 周期、纵横比 等形貌参数对电池各膜层吸收的影响。研究表明,电池的本征吸收随着纵横比 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 1/2 时达到峰值;随着周期的增大呈正弦变化,总体呈 逐渐下降趋势,在周期为 0.75 μm 时达到最大值。同时指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生态行为特性的研究-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论文.docx
- 健康志愿者万汶急性扩容容量动力学研究-麻醉学专业论文.docx
- 假肢膝关节嵌入式控制器的设计与临床试验-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docx
- 健脾清化散瘀饮对脾虚湿热血瘀症隆起腐烂性胃炎患者P53及PCNA的影响-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论文.docx
- 减水剂对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研究-材料学专业论文.docx
- 剪切流对磁重联层结构影响的MHD数值研究-等离子体物理专业论文.docx
- 坚持执政为民 正确行使权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docx
- 剪切湍流时空相关函数模型的PIV实验研究-力学专业论文.docx
- 基于二叉树模型亚式期权定价的分析-金融学专业论文.docx
- 基于二次样条函数的一类保形拟插值-应用数学专业论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