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沉积环境压缩版.ppt

  1. 1、本文档共1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源:陆源物质和海洋浮游生物为主,其次为冰川和海底火山喷发物。包括异地沉积和原地沉积(以原地垂直降落为主)。 沉积物:主要由泥质、浮游生物和碎屑三部分沉积物组成,泥质沉积物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是洋流搬运陆源碎屑物质在半深海沉积;粉砂质碎屑主要是风暴浪的扰动和重力滑动是陆棚的碎屑物质搬运沉积在半深海;海底洋流和等深流也可形成粉砂质砂体。 生物化石:半深海环境中无植物发育,生物群以腹足类为主,还可见双壳类、腕足类、放射虫、有孔虫等。 半深海相沉积类型 半深海相沉积主要是质纯色暗的广泛分布的泥岩: (1)蓝色软泥:成分以陆源粉砂质粘土为主,夹有大洋产物。颜色为天蓝、灰绿、铅灰或青灰色,钙质含量小于35%,含H2S,还原条件下产物,可形成含有机质的蓝色页岩。 (2)红色和黄色软泥:以粉砂质粘土为主,含碳酸盐,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半深海或浅海陆棚区。 (3)绿色软泥:因含海绿石而呈绿色,成分为粘土、硅质生物、少量钙质及碎屑物质(海绿石、石英、长石、云母)。 (4)碳酸盐软泥和砂:碳酸钙含量可达18%-90%,浮游生物含量高,砂粒为细砂或粉砂,以钙质含量高区别于蓝色软泥,以粒度粗区别于深海钙质软泥。 (二)深海相(Pelagic facies) 深海相发育于大洋盆地,水深在2000m以下,平均深度为4000m。深海底层温度一般稳定在1℃左右。底栖生物稀少,种类单调。 现代深海主要沉积物为各种软泥,以远洋沉积物为主。其次:①底流活动、冰川搬运、滑坡作用形成的陆源沉积物;②局部地区各种矿物的化学和生物化学沉淀作用形成的锰、铁、磷等沉积物;③少量风吹尘、宇宙物质等。 深海远洋沉积(灰白色)背景中发育的腐泥质沉积(黑色)(ODP160航次)→ 深海沉积类型 重力流沉积 深水牵引流沉积 等深流沉积 内波、内潮汐沉积 深水异地沉积 棕色粘土(红色粘土):约占深海沉积38.1% 深水原地沉积 抱球虫软泥:+前者→深海最主要的沉积物 翼足虫软泥:由翼足虫和浮游有孔虫组成 放射虫软泥:放射虫壳含量大于50% 硅藻软泥:由50%或更多的硅藻组成 锰结核:深海沉积中分布最广的自生沉积物 沉积构造: 现代深海的许多地区存在着强烈的底流,可以引起沉积物的搬运,并在沉积物表面形成波痕、冲刷痕、水流线理、交错层理等。 (三)深海浊积岩 浊积岩鉴别标志: 1、陆源碎屑浊积岩可由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砂岩为杂砂岩,杂基含量高(15%)。 2、在剖面上细碎屑岩与粗碎屑岩呈频繁的韵律互层。 水流方向 3、砂岩粒度曲线呈低斜率的平缓曲线,在C-M图上的分布区平行C=M线。 4、砂岩的底界面通常清晰,可见各种大量底面构造,而顶界面则渐变为粉砂岩和泥岩。 5、沉积构造有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及沙纹层理,而无大型交错层理。 6、生物化石含浅水底栖生物及深水生物,即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共存,并可有深水遗迹化石。 (2)沉积构造 ①层理:泥坪—水平纹层/水平波状纹层、砂坪—羽状交错层理、混合坪—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潮汐通道—大型流水交错层、羽状交错层 (1)脉状层理 (2)波状复合层理 (3 )透镜状层理 潮 汐 层 理 ②波痕:在砂坪和混合坪上常见流水波痕、浪成波痕、叠加波痕。 ③暴露构造:泥坪和混合坪可发育有干裂、雨痕、冰雹痕、鸟眼、足迹、虫孔等,干旱的泥坪见石膏及盐类假晶 (3)生物化石 种类少而数量多、海相和陆相混生。半咸水生物或广盐性生物大量发育。 (4)沉积层序 潮坪沉积可发育海退型进积层序和海进型退积层序。古代潮坪沉积以海退型进积层序最为常见,在剖面上呈现出下粗上细沉积层序。 (NeriticShelf Facies) 第三节 浅海陆栅沉积环境 在正常浪基面以下,向外与外海、大陆斜坡连在一起的广阔的浅海沉积地区。坡度只有零点几度,最大4度。受滨岸水流体的影响,强风暴对陆棚也有重要影响。 陆棚相沉积特征 1、沉积物以砂、粉砂和泥为主,砂岩的成熟度高,分选性、磨圆度都比较好,自生沉积矿物常见胶磷矿、海绿石。 2、水平、交错层理,特别是丘状层理。 3、发育海相生物化石和生物扰动构造,可富集成介壳层。 (一)一般特征 浅海陆棚环境包括近滨外侧至大陆坡内边缘这一宽阔的陆架或广海陆棚区。 上限位于浪基面附近,下限水深一般在200m左右,宽度由数公里至数百公里不等。地形平坦,坡度一般只有几分,不超过四度。 浅海陆棚的水动力条件复杂而多样,其中包括有波浪、潮汐流以及密度流等。它们对沉积作用的影响随深度而变化。 陆棚浅水区(过渡带)阳光充足,氧气充分,底栖生物大量繁殖。 陆棚深水区(滨外带)因阳光和氧气不足,底栖生物大为减小,藻类生物几乎绝迹。 (二)过渡带 过渡带是指近滨与滨外陆棚之间的过渡地带,位于波基面以下,水深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