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高速挤出低密度聚乙蹄.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解决高速挤出低密度聚乙蹄 薄绝缘表w*L4*0问题 脚翔拟像 多幼云粉 力守书n t摘 要1本文介绍LDPE薄绝缘高速挤出表面粗糙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关盆词]高速挤出 绝缘 粗糙 模具 1 前言 在通信、信号、计算机电缆小规格线芯薄层聚乙烯绝缘高速挤出中,经常遇到绝缘 表面粗糙、击穿率高等质量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就LDPE绝缘高速挤出表面粗糙、 击穿率高粗糙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2挤出绝缘表面粗糙、击穿率高产生原因 造成LDPE薄绝缘高速挤出表面粗糙的原因,主要有原材料、加工工艺及模具尺寸 等因素。 2.1梁乙郊含水份过多 如果聚乙烯由于运输和保管中的不妥造成受潮,当含潮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挤出绝 缘表面产生空穴、凹坑、麻点等缺陷。 2.2加工遥度低于取乙烯的烟触沮度 众所周知,只有聚合物粘流态时才能挤出加工,即挤出加工温度应高于康合物 “粘 流化温度’,。 聚乙烯是柔软链高分子化合物。熔体指数越小 分子量越高,聚乙烯分子链越长, 分子间的吸引力就越大。要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达到自由运动的目的,就需要高的加 工温度。温度太低时,聚乙烯熔融不充分,则挤出的绝缘表面就粗糙而无光泽。 2.3熔体的破裂 造成绝缘表面粗糙各种因素中,熔体破裂是主要的,也是不易消除的因素。熔体 破裂是熔体在模具锥角和出口处的剪切速率达到或超过聚乙烯临界剪切速率而造成的, 所以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力与熔体破裂有密切关系。 a)提高挤出加工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聚合物的粘度下降。过高的温度虽然 能挤得表面光滑的绝缘表面,但也会造成聚乙烯热氧化降解。 b)选用较高熔体指数的聚乙烯,随着熔体指数的增加,流动性变好,表观粘度 下降。因此在满足产品性能的要求下,可选用熔体指数较高的聚乙烯。 c)降低螺杆转速和压力,挤压加工过程中,随着螺杆转速的增加及挤压力增大, 熔体聚合物被压缩,分子间靠近.作用力加大,表观粘度增加,剪切速率也加大。反之 螺杆转速降低及压力减小,使剪切速率低于临界剪切速率,便有可能消除熔体破裂,取 得良好的绝缘层。 2.4 模具几何尺寸不合理 模具人口前几何尺寸,对于支链型低密度聚乙烯熔融料流的临界剪切应力影响较 大。料流进人模具口前,流线呈现酒杯形,边缘空间有弹性湍流。当剪切速率增加到一 定值时,流线将出现周期性暂时间断,此时以漩涡内的熔融体进人模孔,由于这部分熔 体受力不同,挤出后必然应力松驰而出现畸变,引起表面粗糙。 模具和几何尺寸,对熔体的破裂有直接的影响,高速挤出模具从熔融塑料在模具 内不发生熔体破裂的角度出发,希望模芯与模套有较小的锥角,而且这部分圆锥部分需 要有足够长度。一个理想的模具应该有无限长的锥度及无限小的锥角.当然实际是不可 能的。模套的锥度过长,机头内部压力增加,导线承受的拉力也增加,出胶量下降,导 线易拉细,在实际应用上希望保持最小的圆锥长度。因此,在模套长度和锥角之间必须 采用一种可行的方案。 3 解决措施 3.1原材料烘千处理 从日常生产的经验总结可知,如果聚乙烯受潮,挤出后的表面粗糙。将受潮的聚乙烯经 过70-800C,时间4-6小时的烘干后挤包其表面质量将明显得到改善。 3.2调整挤塑温度 我们发现同一种熔体指数的聚乙烯料,机头温度升高 20℃后,挤包线芯与机头温 度未升高比较,温度升高其表面光滑。但存在的问题是因温度升高,挤出的绝缘料不稳 定易造成断面不圆整,厚度不符合规定要求。 同样在模具尺寸和出线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挤包熔体指数不同的聚乙烯时,表面的 差距不明显,只是熔体指数小,其相应的挤出温度要高些。 在试验中同时发现,在生产小规格线芯时,挤出速度为60-80m/min时,其表面平 整,但不光滑,但螺杆转速上升,挤出速度达mmn/ooli 以上时,不同熔体指数LDPE 的挤出表面均不平整、不光滑。 3.3调整模其几何尺寸 通过以上分析,在采用合适的原材料和挤出工艺基础上,模具设计尺寸是解决绝缘 高速 (挤出速度达loom/min以上)挤出表面粗糙问题的关键。 我们查阅了相关的技术资料,通过分析,决定从模套的结构上进行改进。根据高聚 物的流动特点,我们将原普通模套改进设计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