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人力资本产业间流动与配置状况分析
一、人力资本产业间流动与配置的一般规律
人力资本的产业间流动和配置规律与产业发展规律存在着十分密切
的联系,当二者相一致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提高经
济效益,从而加快经济增长;当二者相悖时,将导致产业结构以至经
济结构的不合理,从而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能得到充
分发挥,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关于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和配置的规律,
早在 17 世纪,威廉·配第与克拉克就提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
定律,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产业转移,而工业化完成时,劳动力又向第三产业转移。作为高级劳
动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其产业配置规律也应当与一定时期产业发展要
求和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相一致,例如:当前我国应当随着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第一产业中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并使较高级的人
力资本的比重逐渐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进而流向第三产业,使
第二、三产业中的人力资本存量占到较大比重,发挥其经济主导力量
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遵循产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
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人力资本产业间流动和配置状况及其成因
1、中国三次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的产业配置状况。为了研究问题方
便,这里暂以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数量代表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
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本流动和配置状况与三次产业产值的关
系,来探讨人力资本的产业间流动和配置状况。
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总体上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第一产
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快速上升之后略有下降;第
三产业产值比重则呈现出上升、徘徊、再上升的趋势。但是相比之下,
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动趋势与产值结构变动趋势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性:目前我国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一、三、二,而
产值由多到少的顺序则是二、三、一,结构偏差较大。世界上发达国
家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规律一般是三、二、一,这是符合产
业发展一般规律的。我国从业人员结构变动幅度小于产值变动幅度,
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从业人员人数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变
动幅度不大,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人员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等因素所
致,另一方面也是各产业,尤其是第一产业中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的必
然结果,因为劳动者的流动性大小与其受教育程度存在着一定的正相
关关系,即教育程度越高,流动性越大。我国第一产业转移出的从业
人员中,绝大多数为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者。
我国三次产业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差异性是造成我国三次产业产值
结构与从业人员结构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体来看,我国三次
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各
自占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8 %、11.9%、39.9 %和33.3 %,即总体文
化程度偏低;而具体到每个产业来说,其人力资本的配置结构亦存在
着较大的差异。
表 1:我国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及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产业分布(%)
产值产值占 GDP 的比重
大学及以上
中学
小学及以下 年份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第二 第
三 第一 第二 第三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1981 31.8 46.4 21.8 2.5 27.0 70.5 47.2 28.6 24.2 82.8 11.9 5.3 1982 33.3
45.0 21.7 2.3 27.2 70.5 47.7 28.7 23.6 83.1 11.4 5.5 1983 33.0 44.6 22.4
1.7 41.8 56.5 48.1 29.3 22.6 84.7 9.7 5.6 1984 32.0 43.3 24.7 1.3 47.7
51.0 46.9 29.9 23.2 85.0 8.8 6.2 1985 28.4 43.1 28.5 1.0 50.5 48.5 45.2
30.8 24.0 84.7 8.4 6.9 1986 27.1 44.0 28.9 1.1 40.3 58.6 45.6 30.2 24.2
82.0 10.9 7.1 1987 26.8 43.9 29.3 1.2 27.3 71.5 46.1 29.6 24.3 79.5 13.3
7.2 1988 25.7 44.1 30.2 1.1 25.4 73.5 45.4 30.0 24.6 79.4 13.3 7.3 1989
25.0 43.0 32.0 1.0 26.2 72.8 42.6 31.1 26.3 8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