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四章-形象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编 第四章  形象学 形象学可在西方文学中追溯悠远历史。约斯特说:“在西方,异国情调似乎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常数”,一个“文学趋势”。 《奥德赛》开欧洲文学描写异域风物的先河;《乌托邦》、《老实人》都是对理想王国的幻想;《阿达拉》展示了北美印第安人生活的大自然的雄浑、浩瀚、广袤;拜伦的“东方”、吉卜林的印度、毛姆对印度宗教所存的希望,都是有关异域的浪漫幻想。 在中国,早在《山海经》中,我国就有了对异族异国的描绘。 明代《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演说明永乐年间太监郑和出使西洋,服外族,三十余国皆入贡中华之事。它们先后历金莲宝象国、爪哇国、女儿国、撒发国、金眼国、木骨都束国等,所到之处,宣天子诏,建大明威。其想象模式,与《西游记》大体相似。 到了近代,以《孽海花》为代表的一批近代描写异国异族的小说,对其技术的精锐,文明发达表达了由衷的惊讶和震撼。 “五四”以后的现代作家,与外国联系更加频繁,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大量增加,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老舍、许地山、蒋光慈、无名氏等作家的作品中,或表现异国情调,或从异国先进中萌生发愤强国之心,向异国寻求真理。异国异族有时也充任地点和背景。 第一节 形象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形象学起源于法国,脱胎于影响研究。 早在1896年,路易-保尔·贝茨就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相互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和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尔登斯伯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也为形象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操作的范例。 3、巴柔:社会集体想象物 巴柔所谓对“异国认识的总和”就是指“社会集体想象物”,这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相异性)的阐释。 这里的“全社会”就是审视者即自我,本土方面;而“一个集体、一个社会”则是指被审视者也即他者,异域方面。 简言之,社会集体想象物就是“自我”对“他者”的阐释,而且是“双极性”——既有认同性也有相异性——的阐释。 3、巴柔:社会集体想象物 巴柔分析了审视者描述“他者”时所持的三种基本态度。 第一种是“狂热”,即一国文化被审视者一方视为优越于本民族文化、本土文化,认为本土文化是低级的、必须改造的; 第二种是“憎恶”,异国文化被视为落后的、负面的,审视者提升了本土文化,使其优越于异国文化; 第三种是“友善”,审视者与被审视者相互认同、彼此尊重,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4、利科:乌托邦和意识形态 法国学者保罗·利科是另一位形象学理论的提升者,他把“形象学”和“阐释学”结合起来,将阐释学的方法、思路引入形象学研究,使形象学研究更加关注审视者一方的主体意识和“他者”形象的社会想象、社会实践意义。 在《阐释学论文集》中,利科提出社会想象(社会理想)与社会实践(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多变、难以捉摸的关系,可以借助于两极化的他者形象去把握,即乌托邦的他者形象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 4、利科:乌托邦和意识形态 所谓“乌托邦的他者形象”就是巴柔所说的“狂热”态度的产物,将他者、异域描述为理想之邦,用以批判、否定本土社会文化现实。 所谓“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则是巴柔所说的“憎恶”态度的结果,将异国贬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蛮荒之地,反衬出自我文明的优越。 但利科将巴柔注重向内部考察“审视者”的心理倾向转移到向外关注“被审视者”的社会功用问题上。 4、利科:乌托邦和意识形态 初期:客体对象→异国形象(二者相似度) (休谟的再现式想象); 后期:创造主体→异国形象(塑造过程) (萨特的创造性想象)。 前者将异国形象视作客体对象的复制品,后者强调异国形象不是被感知的,而是被作者创造或再创造出来的。 4、利科:乌托邦和意识形态 5、形象学在国际学界的扩展 德国学者胡戈·狄泽林克是法国形象学初起之时的大力声援者,在美国学派韦勒克等人试图将形象学研究打入冷宫之时,狄泽林克在1966年发表《关于“形象”和“幻象”及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使得形象学研究起死回生。在1977年出版的《比较文学引论》中,他又特地在该书中专列一节“比较文学形象学”,被国际学界公认为是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5、形象学在国际学界的扩展 D·H·巴柔《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文学形象》(1981)、《文化形象:从比较文学到文化人类学》(1983) M·S·费歇《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产生,民族形象-比较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981) 菲利普·D·贝德勒《美国文学与越南经验》 欧文·奥尔德里奇《龙与鹰——美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形象》 米尔顿《19世纪下半叶英国意识中的法国形象》 C.F.霍夫曼《浪漫主义的非洲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