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9卷第2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9No.2
of
2010年2月 Journal Science Feb.20lO
Guangzhou Edition)
University(Social
多维视角下的组织惰性理论研究
白景坤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组织惰性研究零散地分布于管理理论各学派的论述中。侧重
于组织内部因素的分析;之后的组织惰性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随着组织生态学、新制度组
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基于组织演化的组织惰性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
重视。文章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组织惰性的内涵、生成与克服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组织惰性;组织演化;多维视角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管理理论的构建同理论提出者对组织与环境关 题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各异;甚至仍然
系的认识有关,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把组 缺乏对组织惰性的生成机制、克服组织惰性的动
织环境看作是稳定的,研究重心在组织内部。二战 力与实现机制研究的系统性成果。
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活动空间不断扩
大,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一直被视为相对 一、组织惰性的涵义
稳定的环境要素,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都变得越
来越不稳定,探讨组织管理问题需要考虑的外在影 到目前为止,组织惰性的概念并无统一用语,与
组织惰性相似的概念还有企业惰性、管理惰性、积极
响因素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组织惰性(organizational
inertia)研究的重视正是缘起于企业所面临环境的惰性、认知惰性、行动惯性、组织惯性、结构惯性等。
不确定性的日益增加。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不同学者对组织惰性的理解
组织惰性理论研究无论在文献数量方面还是在研究 并不相同。
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学术界对 (一)战略论者的理解
组织惰性的概念界定、组织惰性的生成与克服机制 战略论者对组织惰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企业内
等方面的研究都积累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研究范 部,侧重于从认知、行动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解读。
围已经从企业组织自身延伸到企业外部环境,研 Hodgkinson提出认知惰性(cognitiveinertia)的概念,
究视角从管理学、经济学领域延伸到社会学和生 认为企业主一旦借助于所选定的战略取得成功,就
态学等领域。通过一些相关文献分析,可以看出, 可能完全依赖于已形成的曾使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
组织惰性研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基于同 争能力的思维模式,从而使他们不能察觉在其周围
一视角的理论对组织惰性的生成和组织演化的认 经营条件中发生的、尚未变得明显和普遍的变化,这
识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视角的差异导致对问 就使其失去适应这些变化的能力。…Sull提出行动
收稿Et期:2009—06—08
基金项目: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088061)
作者简介:白景坤(1972.),男,内蒙古赤峰人,广州大学教授,从事组织管理理论研究。
万方数据
第2期 白景坤:多维视角下的组织惰性理论研究 -17·
惯性(action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