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母子血型测定,可检测因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二)鉴别诊断 1.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鉴别点 生理性 病理性 出现时间 生后第2~3天 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小时以内)或出现过迟 消退时间 足月儿< 2周早产儿3~4周 足月儿 2周早产儿 4周或退而复现 黄疸程度 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 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257μmol/L 进展情况 每日血清胆红素增加值<85μmol/L 每日血清胆红素增加值>85μmol/L 伴随症状 无其他临床症状 有其他症状,如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等;有原发疾病表现 2.不同疾病所引起的病理性胎黄鉴别 病 名 黄疸开始时间 黄疸持续时间 血清胆红素 黄疸类型 临 床 特 征 新 生 儿溶 血 症 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 一个月或更长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溶血性 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母 乳 性黄疸 生后4~7天 2个月左右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无临床症状 新 生 儿败 血 症 生后3~4天或更晚 1-2周或更长 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溶血性,晚期兼有肝细胞性 感染中毒症状 G - 6 -PD 缺 乏 生后2~4天 12周或更长 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溶血性 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新 生 儿肝炎 生后数日~数周 4周或更长 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肝细胞性及阻塞性 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先 天 性胆道梗阻 生后1~3周 持续升高不退 结合胆红素增高 阻塞性及肝细胞性 早期一般情况良好晚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 3.诊法提示 (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包括孕母临产前是否有感染史、用药史、输血史,婴儿的出生史,家族中肝炎病史等。 (2)望诊时注意察看婴儿皮肤、巩膜、尿液发黄情况,尤其要注意巩膜黄染的情况。 (3)切诊注意有无腹胀、腹部包块、肝脾肿大等情况。 (4)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血常规、母婴血型、血清胆红素、肝功能、肝胆B超等相关检查。 五 治疗 治疗原则: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纠正贫血,阻止溶血。 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若黄疸较重,可静脉补充适量葡萄糖,采用光照疗法或给予肝酶诱导剂。 病理性黄疸,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性黄疸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肝细胞性黄疸选用保肝利胆药治疗,胆道闭锁可施行手术治疗等。 (一)中医治疗 1.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先要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然后再对病理性黄疸辨其阴黄阳黄,针对其变证要注意胎黄动风与胎黄虚脱的区别。 辨别点 黄疸特点 伴见症状 舌质舌苔 阳黄 黄疸色泽鲜明如橘皮 烦躁多啼,口渴喜饮,尿黄如橘汁 舌红,苔黄腻 阴黄 黄疸色泽晦暗,久久不退 神疲肢凉,腹胀食少,大便稀薄 舌淡,苔白腻 2.治疗原则 生理性黄疸:能自行消退,不需特殊治疗。 病理性黄疸:利湿退黄基本治则。 阳黄:清热利湿退黄 阴黄:温中化湿退黄 瘀积发黄:化瘀消积退黄 治疗过程中尚须顾护初生儿脾胃,避免苦寒伤正 3.辩证施治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物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栀子 ——清热降火 大黄——泄热逐瘀,通利大肠 猪苓、茯苓——健脾利湿 通草——清热利湿 加减 热重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 湿重加猪苓、滑石渗湿利水; 呕吐加半夏、竹茹和中止呕; 腹胀加厚朴、枳实行气消胀。 (2)寒湿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治法】温中化湿。 【主方】茵陈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物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干姜 ——温中祛寒 党参——补中益气 白术、薏苡仁——健脾燥湿 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加减 寒盛加附片温阳; 肝脾肿大,络脉瘀阻,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 食少纳呆,加神曲、砂仁行气醒脾。 (3)瘀积发黄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治法】化瘀消积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 当归、桃仁、川芎——活血化瘀 红花、赤芍、牛膝——祛瘀血,引瘀血下行 柴胡——疏肝解郁 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 生地——凉血清热 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