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宁新昌著.pdfVIP

境界形而上学及其限制由先秦儒学谈起-宁新昌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境 界及其形而 上学 一、何谓 境 界 就境界而言,可分为物境和心境 。 《诗 大雅 江汉》有 “于疆 于理 ”。郑 玄笺 说:“召公于有叛戾之 国,则往正其境 界 , 修其分理。”这里的 “境界”即疆界之意,它属物境之范畴。 一般言之,物境指的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时空范围。而心境则是 在主观 意义上论 的,佛教 《无量寿经》讲:“比丘 白佛 ,斯义宏 深,非我境界。”这里的 “境界”指的是成佛所达到的修养境 地 。也指人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的水平 。我们所要讨论的境 界乃是在第二种意义上的。 人生存在世总是有其思想境界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人的思想境界规定了人的本然存在 。中国传统哲学就是这样理 解的,如孟子把人的本质规定为 “恻隐之心”;朱熹认为人的 本然存在是 “性”;王阳明认为人的本然存在是 “心”。质言 之 ,不 论 是“恻 隐 之 心 ”,还 是“性 ”和“心 ”,指 的 都 是 思 想 境界。人生的意义是和人的思想境界分不开的,人生的意义总 是和人的精神状态、道德修养、思想觉悟紧密相连的。所 以, 探讨人的思想境界就成为揭示人生意义的入手处。 依据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一文 中把人对客 观世界的掌握分为科学的、艺术的、实践 精神的、宗教的 四种方式,我们可 以把人的精神划分为知、情、意、信四种意 第 2 页 识形式 。这 四种意识形式所体现 的乃是真 、美 、善 、仰 四种思 想境界 。在此我们不妨对 四者作重新排列 ,以真 、善 、美 、仰 的顺序分别论之: (一 )真 及 真 的境 界 这里所说的真是在认识意义上说 的,真 即真理 。它是指主 观认识与客观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 。换言之 ,真就是人 的 认识正确地反 映了客观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而真 的境界所标志 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所达到 的水平 。真和 真 的境界都属于知 的范畴,但是 ,真的内容是客观 的,是不依 人 的意志为转移 的,真 的境界却是打上主观烙 印的,它的存在 与人 的生存状况 、实践水平密切关联 。真 的知识要求其必须具 有普遍必然性 。西方近代 以来 的哲学 ,不论是经验论 ,还是唯 理论 ,皆围绕着如何解决知识 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而展 开 了哲学 的探讨 ,例如英 国的培根 、洛克从感觉经验 出发 ,法 国的笛卡儿从 “天赋观念 ”出发 ,并为之做 了有益 的探索 。德 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的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则是对这一探索 的 批判性总结 。它所谓 的 “哥 白尼式 ”的革命 ,就是要从先验 的 主体 出发 ,结合经验材料探讨知识何 以形成 以及所具有 的客观 必然性 问题 。对于康德 的思想 以及解决 问题 的方式 ,我们不必 完全 同意 ,但它解决 问题 的方式却是有启发意义 的,即必须从 经验和理性 的对立统一关系 中去理解知识 的客观必然性 问题 。 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一文 中提 出从主体实践 的角 度去理解 “事物 、现实 、感性 ”,体现 了对 以往哲学思想 的超 越 。潜含着从主体实践理解真理知识 的客观必然性及实践规律 和客观规律 的同构性 。这便为人们探讨真 的问题指 出了一条切 第 3 页 实可行的路径。 科学是人们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意味着知识的系 统化和理论化 。由于科学知识所具有 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所 以,它不同于宗教和迷信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讲 “科学的 真理”,而对于其他诸如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则不能这 样讲 。如爱因斯坦所说:“ ‘宗教 的真理 ’对我来说,是完全莫 名其妙 的。” 因此 ,一般来说,科学知识是彻底排弃主观狭 隘性和臆猜性的。尽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