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微言多元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卢国龙著.pdfVIP

宋儒微言多元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卢国龙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在世界史的角度进行横 向比较 ,史 学界通常认为 ,北宋代表 了十一世纪人类文 明的最 高成 就 ,在 诸 如农 业 生产 、商业 贸 易、工艺技术 、社会管理等许 多方面 ,都处 于 同时代 的领先水平 。而将诸 多方面凝 聚成 一个社会有机体 的核心因素 ,则是其思想文 化 。那种开 明的思想文化态度 ,既绍承 了多 元文化并存 的大唐遗风 ,又开创 出深层思想 融合 的时代新气象 ,从整体上提高 了社会文 明的质量 ,不仅 比辽 、夏 、大理等与之并存 的社会文 明程度更高 ,而且与欧洲 的黑暗中 世纪形成鲜 明的对照 。而站在 中国历史 的角 度进行纵 向比较 ,则可 以认为北宋 既是一个 政 治变 革 的时代 ,也 是 一个 儒 学 复兴 的时 代 。政治变革通过政府组织有序地推行 ,是 在儒学复兴 的文化支持下 自觉进行 的政治调 整 ,二者在 历 史进 程 中相 推 相 荡 ,互 为动 第 2 页 力 ,开创 出社会生活的全新局面 。也正 因为二者被历史现实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 ,政治变革 引发 了儒学复兴 的问题意识 ,反过来 , 儒学复兴又影 响了政治变革 的方 向性选择 ,所 以,北宋儒学从本 质上讲是一种政治哲学 ,它所代表 的时代精神 ,是对文 明秩序及 其最高的体现形式 政治制度 ,进行理性 的批判和重建 。批判 是追 索文 明秩 序 的合理 性依据 ,所谓天道性命之 理 ,即 由此发 畅 ;重建是探讨文 明秩序 、政治制度 的合理模式 ,于是需要推 阐 “王道 ”,作为最高的政治宪纲,从而将师古与用今结合起来 ,使 现实政治朝着合理模式 的方 向调整 。正是 围绕批判与重建 的时代 课题 ,触发北宋儒者 的思想激情 ,形成各种学派 ,构成一幅色彩 斑斓 的思想史画卷 。 从总体上看 ,北宋儒学复兴思潮与政治变革运动 ,具有密不 可分 的伴生关系 。这种伴生关系 ,或许是研究北宋儒学的一个必 要维度 ,因为它不仅涉及北宋儒学复兴 的所 以然之故 ,而且涉及 对北宋儒学基本性质或理论特质 的理解 ,依据这个维度来研讨北 宋儒学复兴运动 ,可 以把握住各学派共 同的问题意识 、相互关联 的理论宗 旨、各派 的思想逻辑及其真实 内涵 ,从而避免单纯概念 演绎所难 以避免的诠释 随意性 以及 内涵虚化等流弊 。具体而言 , 北宋政治变革运动经历 了三个 阶段 ,即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元 祐更化 。与之相应 ,儒学复兴则有相对突 出的三次主流思潮 ,即 庆历学术 、王安石新学派学术 、以蜀洛两大学派为代表 的元祐学 术 ,既 以层层递进 的方式发展 、深化 了儒学的思想理论 ,也对政 治变革 的基本方针产生深刻影 响 。庆历学术 的基本精神是将师古 与用今结合起来 ,师古 即振兴儒学 ,通过 阐释 《六经 》展开关于 现实 问题 的理论批判 ,建立政治宪纲 ,用今 即推行变革 ,以期克 服 “三冗三 费”等积弊 ,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振兴儒学 以扶救世 衰 ;新学派学术 的基本精神 ,是按照 “由是而之焉 ”的理论思路 推天道 以明人事 ,批判君主直信其是非 的政治痼疾 ,批判 自然天 第 3 页 道之说所长期存在 的价值虚化倾 向,从而将 自然天道作为最高的 理性原则 ,建 明宪纲 ,并按照 “九变而赏罚可言”的政治哲学推 行变革 ;元祐学术 的基本精神是对 熙、丰变法实践进行批判性 的 理论反思 ,彰显人道 的价值 以对新学派理论进行反正 ,从而摆脱 由天道独尊而导致偏重刑名律法 的逻辑 陷阱,并通过确立天道与 人道双关并重 的思想前提 ,重建政治宪纲 ,将 熙、丰变法转化为 温和 的政治改 良。 庆历学术作为儒学复兴 的发轫期 ,与庆历新政是直接联系在 一起 的。一方面 ,新政 以儒家 的政治理想为蓝 图,将变革 的基本 方针确定为 “法制有立 ,纲纪再振 ”,也就是重建政治宪纲 ,以 复现夏商周三代 的 “王道 ”政治为 目标 ,同时加强制度化建设 , 以期克服 “三冗三 费”等现实积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