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冲突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黄伟合.pdfVIP

善的冲突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黄伟合.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中国义利思想史萌芽于奴隶社会 ,大成于封建社会 ,延续至 近代社会 。朱熹指 出: “义利之说 ,乃儒者第一义 。”这 固然正 确地揭示 了义利学说在儒学 中的地位 ,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得 出结 论说,只有在儒学中,义利之辨才得 以产生并受到重视 。所 以,要 探讨义利之辨 的源头,必须上溯更远古的时代 。 鲁僖公二十年 ,周大夫富辰对周襄王 的一番谏说颇有价值 。 富辰说 : “夫义所 以生利也,祥所 以事神也 ,仁所 以保 民也,不 义则利不阜 ,不祥则福不 降,不仁则 民不至 。古之 明王不失此三 德者,故能光有天下。” (《国语 周语中》)这里值得注意的有 两个方面 :其一 ,至迟在春秋 中期 ,义利概念及探讨两者之关系 的义利学说 ,亦 已出现 ;其二 ,如从思想联系的角度看 ,春秋时 的义利思想 ,已是结果而不是初 因了:这时只是 “古之 明王 ”义 利思想 的发挥发展而 已。根据 “同姓则 同德 ”的原则 ,这里所谓 的 “古之 明王 ”应是指西周统治者文武周公 ;然而 , “周 因于殷 礼 ,所损益可知也 ”,从而对于西周 “明王 ”义利观念 的探源 , 为什么不可 以上溯到殷商呢?根据下文提供 的材料与分析 ,似乎 正可 以得出结论 :中国义利思想史的源头,至少滥觞于殷商 。 如果说 ,不可否认 ,在 中国奴隶社会 中,义利思想观念确 已 第 2 页 萌芽 ,并逐渐发展 的话 ;那么 ,不指 出这时义利观念 区别于 以后 封建社会及至近代义利之辨 的固有特点,也是不科学的。 按马克思 的说法 :每个原理都有其 出现 的世纪 ,都适应于该 世纪的人们 的需求 、生产力 、生产方式及 由此决定的人与人之 间 的关系 。从而 ,要 回答 中国奴隶社会义利观念 的特点的问题 ,不 能不从 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去寻求线索 。在本课题所涉 的范 围 内,我们所要指 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的三个最主要 的特征是 :土地 国有 ,宗法制度 ,学在 官府 。它们都是发端 于殷商 ,鼎 盛于西 周 ,而延续到春秋 的客观存在 。由于黄河流域冲积地层 的肥沃与 松软 ,使得 中国在 “手无寸铁 ”的情况下 由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 社会 即奴隶社会 ,而在石器与木器 的阶段上 ,又不可能发展 出土 地私有制 的生产关系 ,这就使得 中国的奴隶社会带上 了 “亚细亚 古代 ”的特 点,即由氏族直接过渡到 国家 ,形成 了所谓 “溥天之 下 ,莫非王土 ”的生产资料 国有制 。生产力既然没有质 的飞跃 , 原始 氏族遗 留下来 的血缘制度也就难 以冲破 。以后 ,在此基础上 又形成了奴隶社会 (以西周尤为典型)的宗法制度 ,即以血缘为 自 然前提 和纽带 ,以财产权力 的分配 、继承为基本 内容 的等级制 度 。它不仅表现为宗族原则与 国家政治的紧密结合 ,而且表现为 劳动力 (奴隶)的血缘族团性质 。最后 ,既然土地不能成为私有并 且为 氏族贵族所掌握 ,则在精神生产领域便不可能产生表现私有 阶级 的私学 ,而 只会 出现 “学在 官府 ”的局面 。 《汉书 艺 文 志》上说 “诸子 出于王官”,如果不是从社会根源而是从历史秩 序 的角度看 ,正足 以说 明了这一点。 中国奴隶社会 的这些厉史特点 ,反 映在义利思想 中,又产生 了一些什么特点呢 ?概括地说 ,也有三个方面 :第一 ,这一时期 义利思想的理论性质 ,主要停留于道德作用 问题 的讨论上 ,尚未 升华为价值观 的争辨 。应该指 出,义利这一命题 ,在广义上可 以 包括各个方面 的问题 。在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 ,义利命题尽管也有 第 3 页 所涉及价值观 问题 ,如殷商时的原始功利主义观念与春秋后期 的 “正德福利 ”等说法 。但从总体上看 ,不论是西周时的 “修德求 福 ”说教 ,还是春 秋 时 的 “以义建利 ”思潮 ,都属 于对道 德作 用 问题 的探讨 。这些思想 ,尽管对 以后发展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