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ppt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主讲人:林振武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苏轼书法造诣简介;黄州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简述;《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开篇之始,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其后由于感情的变化而使作品的用笔、结字急剧变化,字越写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促,最精彩的是中段,感情象火山喷发一样不可抑制,最后又复归平缓。苏轼写这件作品时,由于被贬职流放,正是处于人生的低潮。“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哭涂(途)穷,死灰吹不起!”读其文句,感其心境,观者莫不为之动容,书为心画,此言不虚也。 ;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全篇松紧欹侧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如年中苇纸等字,尖笔长竖,锐不可挡.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之气息.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之泻渲绁于纸卷之上.确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 ; 笔法的分析 一、 横的变化 1. 长横 《黄州寒食帖》 的 “万”“真”“萧”“里” 四字的长横体现了长横笔画的变化特征。“万”和“真”二字的长横腰细, 起笔露锋,收笔方中寓圆。“萧”和“里”二字的长横起收笔或圆浑或方峻, 拙厚浑朴。 2. 左尖横 露锋横向起笔, 向右迅速提按,戛然而止, 笔意向下, 取俯势, 如 “去”字。笔意沉稳, 取仰势, 如“在” 字。 3. 并排横 几个横重叠时,注意相互之间的关系, 切忌一拖而过, 应有长短参差和俯仰变化, 如 “年” 字。 二、 长竖的变化 《黄州寒食帖》 中如 “年”“中”“苇”“纸”等字的长竖, 起笔都承接上一提笔转入, 稍 做留驻, 中锋直下, 柔中带刚, 轻重缓急, 一目了然。细细品味其形状,就外形而言,上半段基本粗细差异较小, 因而用笔略缓; 下半段稍提,迅速出锋, 笔画细而略干。另外要注意的是,当竖画粗细开始发生变化时, 也有曲直的变化, 书写者应做细致观察, 方能通神。 ;三、 撇的变化 《黄州寒食帖》 中的 “屋”、“见” 二字的撇很有特点。 起笔较细, 中段饱满, 特别是下段最圆润,而后立即出锋, 少过渡, 是为苏轼书法撇之一大特色。“在” 字的撇是主笔画,由细仰横轻细转入撇的起笔, 渐渐按推, 呈上细下粗状, 收笔处使用驻笔, 斩钉截铁, 极为阳刚。其他如“破”“九”“入”“煮”“偷”“欲” 等字的撇的安排都出乎意料, 耐人寻味, 临习时不可忽略。 四、 捺的变化 《黄州寒食帖》 中 “偷”、“墓”“途” 等字的反捺, 或细起笔, 或重收笔, 而中间多提笔, 又锋顶着纸面, 因而极具弹性。“寒” 字反捺略细,收笔处留驻引锋向左连接下一笔画, 极具特色。“春” 字反捺??三角形状,但笔意内含。“菜” 字反捺细长呈弦形, 书写时曲意不可忽略,回环含蓄。“夜”“过” 二字的捺一波三折,“夜” 字的捺笔体势险峻可人,“过” 字的捺笔疏朗大方。 ?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